当前位置: 首页 > 三农透视
南方周末:新农村,新希望
作者:     来源:中国农民合作社研究网     日期:2012-11-08  浏览:63

  编者按:从2002到2012,中国走过不寻常的10年。

  10年前的十六大,当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走上执政前台,人们用“新政”二字,表达对中国未来的期待。10年后,回望来时道路,中国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迁,每个人都感同身受。

  这10年里,中国经济一路高歌猛进,GDP超过日本,排名世界第二;城市化浪潮席卷内陆的许多个角落,带来日新月异的城市面貌;取消农业税、新农村建设和基层医改,正在从根本意义上改变着传统的中国乡村;10年里,网络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信息在网络流动,民意在网络汇集,推动着政府和社会走向透明开放。10年里,SARS、地震等突发灾难,锤炼着中国人的精神,而奥运会和世博会,让世界走近中国,也改变着中国的世界形象。

  这10年里,“科学发展观”成为中国发展的指导思想;政府信息公开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晒三公”成为中央和省级部门的“例行”动作。10年里,创新社会管理成为从中央到地方的重点课题,政府和社会的关系正在厘清,民间社会组织获得了发育空间。中国以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的决心,一心一意求发展。

  今天开幕的十八大,将掀开中国未来10年改革和发展的新篇章。南方周末推出十八大特别报道,和读者一起回望过去10年那些有意味的瞬间。

  过去两千多年里,“纳粮当差”一直是中国农民不得不承担的义务,但从本世纪初开始,中国农民种地再也不用交纳“皇粮国税”。

  税费改革自2000年开始在安徽试点,2003年在全国推开。2006年1月1日,农业税条例正式被废止。

  

新农村

  “纳粮当差”曾经一直是中国农民不得不承担的义务;自2006年起,沿袭了两千多年的农业税被取消。

  2006年是本世纪农业农村建设的一个具有标志性的年份,不仅废止了农业税,“新农村建设”的口号也再次被提起。此后,从中央到地方,农村建设力度都不断加大。不论是国家财政支出,还是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和信贷投放,都按增量重点倾斜的原则,增加了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

  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三农”问题始终是制约全局的关键问题。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形成后,对“三农”问题的重视,从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就能看出。从2004年到2012年,中央连续九年的一号文件都是关注农业、农村、农民,显示了“三农”“重中之重”的地位,内容涉及资金投入、村容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民主自治建设等众多经济和社会领域。

  10年来,各级党委、政府极力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义务教育阶段学费已全面免除,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农村养老保险,尽管起步水平有待提高,但“广覆盖”的目标已经实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饮水安全工程和道路建设已全面铺开。

  

新农村

  2006年5月27日,江西上高县农民对免除几千年农业税表达喜悦之情。

  2006年是本世纪农业农村建设的一个具有标志性的年份,不仅废止了农业税,“新农村建设”的口号也再次被提起。此后,从中央到地方,农村建设力度都不断加大。不论是国家财政支出,还是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和信贷投放,都按增量重点倾斜的原则,增加了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

  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三农”问题始终是制约全局的关键问题。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形成后,对“三农”问题的重视,从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就能看出。从2004年到2012年,中央连续九年的一号文件都是关注农业、农村、农民,显示了“三农”“重中之重”的地位,内容涉及资金投入、村容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民主自治建设等众多经济和社会领域。

  10年来,各级党委、政府极力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义务教育阶段学费已全面免除,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农村养老保险,尽管起步水平有待提高,但“广覆盖”的目标已经实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饮水安全工程和道路建设已全面铺开。

  过去10年,面对工业的反哺,农业继续为社会发展提供保障。2011年,中国粮食总产量达到11424亿斤,创造了连续8年增长的成绩。不容忽视的是,农业本身易受自然和市场的影响。2012年2月,中农办主任陈锡文就指出,要稳住农业生产,根本还是要发展生产力,依靠科技进步。事实上,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聚焦农业科技创新,其落脚点正是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和粮食安全。

  陈锡文也在不同场合表示,未来发展“三农”,要做的事还很多,要逐步推行征地制度改革,继续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期待在不久的将来,中国建成更加繁荣美好的“新农村”。

中心动态
资源共享
合作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