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陕西杨凌,务农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四亩六分地,卖了十一万五。”说起今年的收成,杨凌区夏家沟村村民夏平社喜上眉梢。得益于统一的标准化栽培管理,今年村里330户农民仅猕猴桃种植收入就达1100多万元。在杨凌区,现代农业生产经营已成为农民增收和改善收入结构的重要支点。截至今年三季度末,杨凌区农业总产值达5.6亿元,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8061元,同比增加1253元,增长18.4%,增幅居全省第一。
杨凌示范区管委会副主任、杨凌区委书记王宝平提出:按照“土地大流转、产业全覆盖、农民广就业”的要求,以优化结构、创新机制、提升水平为重点,努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形成特色鲜明的“杨凌模式”,带动农业提质增效,实现农民增收致富。如今,在杨凌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现代农业带来的农民增收效益正加速提高,涉农产业以科技创新为核心转型升级。在杨凌,农民通过务农增收致富的幸福愿景已照进现实,并越来越清晰。
“有技术,有条件,在外打工还不如回家务农”
在杨凌五泉镇崔家村,“种花汉子”韩璇蔚就有这样的亲身体会。老韩早年曾在北京一家园艺公司打工,“北漂”的时候,他就一直想回家种花。可是,苦于没有花卉栽培技术和温室条件,这一想法只能压在心底。随着杨凌区在大棚建设、土地流转、技术服务、创业培训等方面出台优惠政策,2010年农高会后,老韩便回到杨凌“拜师学艺”,租棚种花。
老韩主要栽培菊花和玫瑰,仅菊花每年每棚至少收入5万元。可观的收益让老韩下定了种花致富的决心,也让附近村民看得“眼热”,向老韩“学艺”的农户一茬接一茬。2011年花卉合作社成立,老韩既是合作社的理事长,又是首席技术员,花卉从种植、管护、采摘、销售实现了“一条龙”。如今,合作社的花卉不但“走俏”西安市场,还销往山西、甘肃、内蒙古等地。今年初,北京的一家企业还主动伸出橄榄枝,老韩琢磨着再扩大规模,把花卖回北京去。
在杨凌,像韩璇蔚这样以“合作社+农户”模式走农业产业化路子的农民创业者不胜枚举。这些创业者依靠杨凌区现代农业发展的新机制、新技术、新模式实现了致富梦,也带动更多农民走上了小康之路。
“还是务农活,但收入稳定有保证,心里头踏实多了”
上下班车接车送,月工资发到卡里,逢年过节享福利,这是城市“上班族”的生活写照。可这样的生活对于杨凌区五泉镇桶张村村民李小娟来说再熟悉不过了。
李小娟在杨凌天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食用菌工厂从事杏鲍菇的生产工作。虽不是在地里耕作,但干的还是农活。每天早晚,她穿着深蓝色的工服坐公司班车上下班,每月有2000元的收入。公司为上班农民办了工资卡,工资每月10号准时到账。农民成了“职业农民”,收入比原来只高不低,既稳定又踏实。
“职业农民”在杨凌早已不是新鲜事物。随着城乡统筹和现代农业发展不断深入,杨凌农民更多地选择就近在涉农企业里干农活,当起了“上班族”。在现代农业“杨凌模式”的潜移默化下,杨凌区农民、农村和涉农产业通过转型升级形成良性循环,拉动现代农业发展向纵深推进。杨凌区区长张启东告诉记者:政府将继续采取一系列引导、扶持、鼓励措施,在稳定现有职业农民的基础上,每年培训职业农民1000人,不断壮大职业农民队伍,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技术服务和人才支持。
“相比大学毕业生,用人需求更偏爱本地农民”
穿着白大褂,带着一次性帽子和口罩,杨凌区大寨镇李家村村民谈小丽正熟练地拿着镊子和分离刀为苹果苗接种。接种是组培工艺中的重要一环,要求非常严格。操作过程中,谈小丽动作流畅,比大学生还要熟练。
“大学生刚培养完就走了,而本地农民不会,因为家在附近,心能留住。对企业来说,稳定、有技术的员工很重要,所以我们更喜欢培训农民掌握技术。”在杨凌新世界组培有限公司,高级农艺师白海霞说道。
杨凌区拥有熟练掌握技术的农民绝非偶然,正是示范区大力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结果。农民通过培训,掌握一定科技含量的专业技能,并逐步参与到科技型企业的生产研发中,完成了自我的“转型升级”。农民不再局限于土地,以更高层次的方式参与农业生产,既是生产者又是创新者,是复合型的“新农民”。从田间劳动到工厂化生产,传统的劳动强度被大幅降低,工作环境大幅改善,收入水平和生活方式也实现了质的飞跃。
从今年11月至明年年底,杨凌区委、区政府在全区范围内开展“包村帮组助户”活动,为帮扶对象贴身制定增收计划,促进农民收入稳步快速增长。在巩固提升现代农业示范水平的同时,杨凌区加快保障房建设和小城镇建设步伐,促进有条件农民进城落户,鼓励发展二、三产业;强化农业科技培训,打造“农科”劳务品牌,每年输出农民技术员500人,转移就业3万人次。形成以经营性收入为主导、工资性收入水平提升、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为补充的农民收入格局,实现农民收入的持续快速增长,以更优异的成绩,以现代农业为切入点,不懈推进农民增收致富,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重要会议精神。
-
“中国农村改革40年:农民合作社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暨第六届“中国合作经济中青年学者工作坊”在杭州顺利召开08-23
-
中心主任徐旭初教授带队赴山东调研07-27
-
值得推荐阅读的农民合作社研究论著(2007-2016)07-23
-
2017年值得推荐阅读的农民合作社研究论著07-23
-
“中国农村改革40年:农民合作社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暨第六届“中国合作经济中青年学者工作坊”会议通知【更新】04-03
-
中国农民合作组织研究中心主任徐旭初教授带队赴晋调研08-06
-
第五届“中国合作社经济中青年学者工作坊”在山东泰安顺利召开07-27
-
第五届“中国合作经济中青年学者工作坊”会议通知07-08
-
中心主办“合作社法律修订专题研讨会”在陕西顺利召开11-30
-
中心主办“合作社法律修订专题研讨会”在陕西顺利召开11-30
-
2015年最值得推荐阅读的中国农民合作社研究论著07-27
-
徐旭初教授为苏州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辅导员培训班授课07-08
-
黄祖辉教授等撰写的决策报告获中央领导重要批示07-02
-
黄祖辉教授做客宿州大讲堂 阐述创新型农业现代化先行区发展路径06-20
-
浙江大学中国农民合作组织研究中心(CCFC)设立浙江分中心06-20
-
农民专业合作社申办流程及相关材料08-05
-
徐旭初:烟农专业合作社发展的若干问题02-01
-
马文杰:农民合作社解析12-09
-
沈卫彬:农业合作社生产标准控制与质量分级12-17
-
国际合作社联盟:“合作社十年(2011-2020)蓝图”计划草案[英文]11-05
-
美国农业部:合作社是什么?以及成员、理事、经理和雇员的角色10-12
-
Baqui Khalily: Capacity Building for Cooperatives08-22
-
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写参考大纲08-09
-
王景新:中国乡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趋势、问题与政策07-28
-
范金旺: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管理07-20
-
Gall & Schroder: Agricultural Producer Cooperatives as Strategic Alliances07-12
-
霍学喜:农民专业合作社功能及服务模式06-22
-
农业部:首批6663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联系方式06-12
-
王征兵: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思路与对策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