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三农透视
中国经济时报:撤点并校应尊重农村实际
作者:     来源:中国农民合作社研究网     日期:2012-12-06  浏览:70

  日前,教育部宣布,部分农村中小学暂缓撤并。

  此项政策的背景是,根据2001年国务院印发的 《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按照小学就近入学、初中相对集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原则,合理规划和调整学校布局,对农村小学和教学点进行适当合并。此政策也就是“撤点并校”,打破了原本“一村一小”的格局。

  政策实施10余年来,在整合农村学校教育资源优势、提升农村教学质量的同时,这项政策也引来了不少争议。

  “一村一小”不再现

  小文原是安徽省安庆市宿松县下仓镇金塘小学的学生,8年前,当地政府落实中央政策进行农村义务教育撤点并校,小文由金塘小学转入新学校。

  “新学校由原来的金塘小学、农技小学和南赛小学合并而成,几个学校相隔3公里左右,以前学校就在我家门口,合并后我要跑很远的路。”现已是高中生的小文回忆起当时的情况,对记者说:“进入新学校后,虽然学校大了,条件好了,但大部分同学都感觉不适应。”

  首先是生活上不如原来方便,以前小文每天步行10分钟就能到校,而且不用家人接送,合并后起码要花半小时以上路程,需要家人用车接送,有些家长骑自行车,条件稍好点的开摩托车,大部分留守儿童只能由爷爷奶奶骑个小电瓶车接送,交通安全隐患大大增加。

  原来学校离得近,小文每顿饭都可以回家吃,但合并后中饭就得带饭或在学校吃,当时实行了营养餐,学校不准学生带饭,但小文说营养餐根本吃不饱。

  虽然撤点并校是为了整合资源、便于管理,但由于新学校不是一个在零空白基础上建立的学校,而是在原来三所小学的基础上合并而成,所以小文感觉学校气氛反而没有以前和谐,同学相互不融洽,转学率高。

  “撤点并校前,我们村刚刚花钱建了新校舍,政策一出台,投入使用没多久的新校舍就空在那里了。 ”下仓一位村干部对本报记者表示,其实政策的本意是为了优化教育资源,但如果原来的校舍全都因此而遭空置、废弃的话,也是教育资源的巨大浪费。

  “另外,孩子上学不方便、不安全是合并后最突出的问题。像我们平原地区还稍微好一点,据我了解,撤点并校后,一些山区的孩子上学更加艰辛。 ”这位村干部说。

  山区孩子不堪重负

  浙江省丽水市双溪镇西溪乡是个典型的山区乡,境内群山围绕、层峦环抱,村落遍布在山峦之间,每个稍微大一点的行政村基本都有小学。 2004年左右,该地开始撤点并校,原来西溪乡金竹小学、石蒙玗小学等十几所小学全部合并到西溪乡中心小学,山区学生全都实行统一住校。

  #p#副标题#e#       潘老师就是当时从石蒙玗小学合并到西溪乡中心小学的一位老教师,她从事山区教育工作三十多年,翻山越岭是她教育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山间到乡镇,潘老师说:“对老师来说,进入大学校肯定是件好事。原来学校小,一个教室同时给几个年级上课,这边上课那边写作业,效果当然不好。原来师资少,一个老师语文、数学、体育、画画、音乐一手包,也肯定不如大学校老师专业。”

  “但是,这些现象都是因为过去我们对教育经费投入不够所导致的,关键是合并之后是否更利于孩子的学习和成长?大学校为了统一管理要求从一年级就开始住校,说是为了锻炼孩子的独立性,但对于七八岁的孩子来说,家长实在不放心,毕竟亲情和家教也是很重要的。 ”

  “而且,学校合并后,有些山区的孩子回家特别远,当时交通条件不好,可能要翻好几座山,转好几趟车。所以,周末两天时间回家的话基本都在路上,有些孩子干脆一学期才回趟家。这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弊大于利,这么早让他们长时间离开父母,单独呆在学校,不利于他们健康人格的形成,孩子的安全感容易缺失。 ”

  建立群众参与的决策机制

  在过去很长时期内,我国实行“一村一小”,农村孩子走在田间小路、吹着麦笛上学,孩子们一日三餐在家里,放学后还可为家里干点农活这是一种学习、锻炼、劳动有机结合的成长过程。

  但撤点并校后,这些现象不复存在。学生上学远了,增加了交通费用和不安全因素,大量时间浪费在路上,占用了学生们做家庭作业、玩耍游戏、与家庭成员相处的时间,学生一旦住校,吃饭住宿更增加了家长们的经济负担。

  21世纪教育研究院日前公布的报告 《探索农村教育的科学发展》认为,过度撤并学校带来了辍学现象加剧、农村教育负担加重等负面效应。

  21世纪教育研究院的这份报告提到,2000年到2010年,在我国农村,平均每一天就要消失63所小学、30个教学点、3所初中。也就是说,几乎每过1小时,就要消失4所农村学校。

  教育部相关负责人坦言,在学校布局调整工作中,不少地方存在过急过快的情况。有的地方硬性规定撤并学校的时间和数量,有的地方缺乏深入调研和科学论证,有的地方没有充分征求学生家长的意见,导致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必须切实加以解决的突出问题。

  “现在农村小学缺得太厉害了。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以黑龙江为例,一些地方一个乡只有一所学校。入冬,路面结冰,家离学校很远的孩子根本无法上学。 “当地一所学校按人口测算每年级应招3个班共120个学生,结果近三年只招了十来个学生。”

  储朝晖说,“撤点并校”忽略了教育的主题学生。义务教育是公共服务产品,所有相关当事人都有发言权,农村农民基本权利应该得到保障,应尽快建立基层群众和专业人员共同参与的决策机制,改变过去在办公室做规划,想把学校在哪儿建就在哪儿建的做法。

  储朝晖还提醒,这次政策叫停之后,又要避免走入另一个极端,就是政府从政绩的角度来建校,一定要遵从当地居民的意愿,制定科学的决策程序。应该让学校跟着居民转,而不是居民跟着学校转。

  同时也不能因为“撤点并校”中出现的一些不当做法,就将“撤点并校”政策一棍子打死,撤与不撤,都应充分尊重农村的实际情况,严格撤并程序。

中心动态
资源共享
合作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