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特别推荐
王守明:一个种粮大户的“合作经”
作者:     来源:中国农民合作社研究网     日期:2012-12-26  浏览:89

  冬日的暖阳照在皖东大地,三五成群的农民正在连片种植的麦田里清沟沥水。

  安徽省滁州市南谯区种粮大户王守明指着一眼望不到边的麦田告诉记者:“腰铺镇姑塘村这片地足有5000多亩,2011年流转到我们合作社,加上我们原有的土地,现在我们合作社已经有核心种植区9000多亩,800多农户入社,合作社的服务半径超过10公里,带动面积25万亩。合作带出的效益越来越明显。”

  凭借着早年当农技员的经验,王守明2001年就开始经营良种销售。在市场的摸爬滚打中,他越来越意识到,把乡亲们联合起来,互助才能共赢。2004年,他联合村里的5户乡亲成立了当地第一家农民合作社——滁州市南谯区禾盛稻米生产合作社。一直跟着他干的李集村村民谢有虎深有感触地说:“加入合作社,种子质量放心了,技术不用操心了,价格有保障了,我从10来亩地种到现在50多亩,规模扩大不说,每亩种植成本降低70元,产量提高增收100多元,这一降一增我单季能多收1万多元呢!”

  加入合作社,农户没有任何门槛,入社社员都享受种子、农药、化肥一条龙供应,同等质量下比市场价低10%。不仅如此,为了更好地服务乡亲,2007年,王守明在合作社的基础上又成立了农机专业合作社和机动防治服务队,每亩服务价格都比市场价便宜30%。

  谈到合作的好处,王守明兴奋地掰着手指头跟记者畅谈起他的“合作经”:

  通过合作,促进了良种良法的配套落实。合作社统一良种供应,统一技术服务,通过园区示范带动,让农户真正学会了科学种田,入户农民水稻平均亩产比以前提高了50公斤。

  通过合作,提高了农业机械化水平。

  通过合作,让好政策进一步得到落实。因为合作社的良种推广普及,使入户社员都享受到了省里水稻产业提升行动每亩10元的良种补贴。

  通过合作,农户有了更多的赚钱机会。现在的合作社,有了自己的农机队、机防队、核心种植区等,农户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多方位选择就业,合作社每年支付出去的工资就有近100万元。

  而王守明说,自己也是合作的赢家。2013年,他计划做稻米深加工,打出自己的有机农产品品牌。

  滁州市农委副主任吴经龙认为,安徽实施粮食增产三大行动,大户、大片、大县的示范带动显成效是一个重要抓手。滁州粮食产量实现连续7年增长,2012年粮食产量达90.5亿斤,粮食收购量占全省的三分之一以上,成为全省首个人均贡献商品粮千斤市,依托大户发展起来的农业合作社在其中起了巨大作用。近几年来,滁州市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有了突破性发展,从2008年751个增加到2012年2616个,其中60%农民专业合作社与种粮有关,在组织农户搞好粮食生产标准化、推动规模种植服务社会化、带动农民增收等方面,他们起了不小作用!

中心动态
资源共享
合作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