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特别推荐
天津日报:精心把“脉”细心开“方”——天津市静海区
作者:     来源:中国农民合作社研究网     日期:2012-12-30  浏览:58

  今年,蔡公庄镇静东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的特色杂粮产品,在中国绿色食品广州博览会上一亮相就受到广泛关注,不仅拿到100多万元的订单,还获得了最畅销产品奖。合作社理事长赵培顺对记者说:“能够成功打出自己的品牌,在市场站稳脚跟,完全得益于有农民专业合作社这个平台,才使我们的农产品有了更强的竞争力。”如今,像静东这样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在静海已发展到602户,投资总额22.78亿元,县域户数占全市总数近20%,入社农民达到1.98万人,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位列全市首位,已成为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可靠保障。

  探究静海农民专业合作社迅猛发展的过程,既是静海农民走经营型致富道路的过程,又是实现由农民变商人、农产品变商品、农民从体力型向智力型转变的过程。这一过程的演变,工商静海分局“兴农调研小组”发挥了关键作用,他们坚持连续4年围绕“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与规范”课题进行跟踪调研,以“会诊、把脉、开方”的方式,对农民专业合作社不同发展阶段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深度分析,出成果、见成效,为政府决策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具体、操作性强的意见建议,凸显了工商部门为农服务的作用。

  “会诊”找短板

  2007年,《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正式实施。面对合作社这个新生事物,如何让农民从不认识到认识,再到重视和依赖?工商静海分局充分发挥经济发展“种树人”的作用,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要求,抽调精干力量成立兴农调研小组,对县域农民专业合作社现状进行了首次全面“会诊”,通过细致的前期调研,找准了合作社发展缓慢、水平不高的三大问题。一是县域合作社数量偏少,发展速度不快,与农业大县的发展要求不适应;二是农民成立合作社的积极性不高,没能充分认识合作社对扩大生产经营规模、提高产业化组织化程度、增强市场竞争力,进而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作用;三是相关部门对合作社的引导、扶持力度不够。

  找到这些短板,就明确了努力方向。2009年7月,该局依据市有关合作社的支持性政策,本着“非禁即入”原则,研究制定了《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十五项措施》,从放宽准入条件、简化注册程序、缩短登记时限、加强工商所属地服务及商标、合同、内部管理制度等工商职能服务方面,鼓励、引导、支持合作社发展。同时,组建惠农宣讲团,深入乡镇和村街,加强对农民的政策宣传;各基层所开展属地服务,对农民成立合作社进行“一对一”引导和帮扶。驻县行政许可服务中心工商窗口,具体负责办理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专门开辟绿色通道,提供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申请、受理、审批“一站式”服务,进行面对面指导讲解。

  一系列有效举措使得拓宽合作社出资渠道、允许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或其收益权出资、放宽注册资本限制等诸多兴农利农政策性信息迅速传播和普及,充分调动起各村街和种植、养殖大户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积极性。经过1年多努力,县域农民专业合作社得到长足发展,数量由94户猛增至327户,1年翻了近两番,入社农民年人均增收1.26万元。

  “把脉”开良方

  近年来,随着静海林下经济和设施农业蓬勃发展,越来越需要有更多规模型农民合作组织参与其中,让更多农民致富。但刚刚走过初创期的静海农民专业合作社,还未达到健康标准,远不适应全县农业发展需要,与农民群众的期盼也相去甚远。 

  如何破解合作社发展的顽症,在为农服务中发挥好工商职能?成了局领导和调研小组关注和讨论的焦点。“只有对症下药,才是解决之道。”“要栽好合作社这棵幼苗,并培育、发展、壮大,使之变成一片结满硕果的果园。”经过深入研究,全局上下迅速统一了思想。通过3次跟踪调研,把准了合作社的脉络和症结,开出的“良方”恰到好处。 

  2010年,组织各基层所和有关科室,采取网格监管员逐户调查与分局重点走访相结合的方式,按合作社成员、土地经营权出资、主要产品、设立方式、质量认证等24个调查项目,对327家合作社全面调研。年底完成了《工商静海分局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调研报告》,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成效、现状及特点、存在问题以及相应建议,做了深入研究分析,总结了合作社内部管理制度落实难、融资渠道不畅通、市场营销水平低、自我发展能力不足等问题。针对问题,该局提出了加强政策宣传和行政指导,规范合作社运营,切实落实扶持政策,进一步加强工商引导等对策建议。《调研报告》得到了县领导高度重视和肯定。

  2011年,针对小城镇建设出现的农民迁居城镇、土地集中经营,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需求激增等新情况,该局又进行了合作社从粗放发展为主向发展与规范并重转变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并完成后续调研报告《静海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与规范》,提出了实施人才培训、产销对接、品牌培育工程,建立融资服务平台、强化资金支持等系列鼓励政策的调研成果,总结了合作社向高水平发展,实现由量变到质变的条件。他们的建议被列入《静海县农民专业合作社五年发展规划》。 

  2012年,该局结合合作社结构中科技型比重上升,出资总额增速显著,以及农村地区出现大规模的土地流转集中等新情况,采取入户调查与具体帮扶指导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开展了第4次专题研究。同时,针对县情和农业发展需求,对五年来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趋势、产业布局和特点进一步深入调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引导县域农民专业合作社向产业化、规模化发展,带动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质量双提高,从而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发展思路,并与县农委等部门建立长效协作机制,为促进合作社的长远发展创造了条件。

  “惠农”见成效

  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一年一个新台阶,让入社农民尝到了甜头。良王庄乡的天津际丰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种植户闫津英对记者说:“自从加入合作社搞起经营种植,有了合作社的统一管理和工商部门的热心帮助,我们的效益一年比一年好,他们真是俺的福星啊!”像际丰合作社一样,如今,静海的静东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广成枣树专业合作社、生宝畜牧养殖专业合作社、顺丰林木合作社等一批有规模、有实力、带动能力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工商等部门的精心培育下,正如雨后春笋般茁壮成长。

  截至目前,在工商部门合同帮农、商标兴农等有效措施的带动下,在林海循环经济示范区已发展8个由残疾人入社的农民专业合作社,385名残疾人、五保户全部入社上班;有48%的合作社使用了合同文本,入社成员增收明显;共帮扶合作社注册商标49件、集体商标2件,实现了“借助一件商标、振兴一家合作社、带动一个产业、富裕一方百姓”的商标品牌效应。随着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不断壮大,有力带动了农业产业化和标准化发展,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促进了农民增收,并涌现出一大批拥有绿色认证、无公害认证和产品产地认证的产品,显著提高了静海农业的知名度和竞争力,成为带领农民致富增收的响当当品牌。

  工商静海分局连续4年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跟踪调研,体现了深深的为农情结,凸显了工商部门服务“三农”的重要作用。他们的调研成果,如一剂“良方”,解了农民专业合作社不同发展阶段的制约症结,使得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步伐越来越快,效益越来越好,农民从中得到的实惠也越来越多。

中心动态
资源共享
合作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