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特别推荐
影响社员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满意度的因素分析——基于对吉林省340 个社员的调查
作者:     来源:中国农民合作社研究网     日期:2013-01-02  浏览:157

  摘要:通过对吉林省340 个参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调研数据的整理分析,运用二元Logistic 回归模型计量分析了社员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满意度的影响因素,由SPSS16.0 运行结果表明:户主年龄和户主受教育程度对满意度的影响显著,且方向为负;社员种养殖规模、合作社规模、是否接受过借贷或赊欠服务、社员对提高纯收入的满意度、社长履职情况、财务是否透明、利润分配是否公平、社员对其他组织的满意度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满意度影响显著,且方向为正;其他因素对满意度影响不明显。根据结论提出了转变政府支持重心、提高社员认知度和认同感、完善社长考核及合作社内部管理机制、加强基层组织联合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Logistic 模型;满意度;吉林省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实施后,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截至2011 年第三季度末,全国依法注册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达48.43 万家,合作社成为近两年农村改革发展中的一大突出亮点,合作社已经进入数量快速增长与质量稳步提升的新时期[1]。吉林省作为粮食主产区,耕地面积广阔,农业产业化程度相对较高,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迅速,截至2011 年6 月末,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14 738 家。在取得可喜成绩的同时,应该看到合作社发展过程中依然存在许多问题,特别是合作社运行质量不高及社员对合作社满意度较低等问题,严重影响了现有合作社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社员作为合作社的参与主体与合作社发展的核心因素,研究其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并根据相关因素提出提高社员对合作社满意度的针对性建议,一方面对新合作社政策支持、合作社运营管理等方面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另一方面可为现有合作社更好更健康发展提供参考,从而推进我国合作社的量与质和谐发展。

  我国学者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研究起步比较晚,一般是基于经济学或管理学的角度,多以政府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对象进行研究,侧重于农民专业合作社机制、外部环境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相关利益者的研究。伴随着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对社员满意度的研究开始起步。郭红东等[2]通过对全国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的调查,重点分析了影响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满意度的因素,并用Logistic模型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社员收入水平,社员入社年限,参加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否由农民大户发起,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否提供种子和种苗服务、农资供应服务、产品销售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否按股分红是影响社员满意度的显著因素。谢启超[3]对苏州吴中地区21 家合作社331 个农户的调查研究表明:入社年限、家庭人均年收入、外出打工人数和入股土地数对社员满意度具有正向影响,而年龄、性别和家庭人口数对社员满意度具有负向影响。牛西平[4]通过调查研究指出农户对合作社了解程度、农户对相关扶持政策的了解程度、合作社提供服务的种类与频率、有没有好的组织领头人以及政府的支持力度等因素比较显著地影响农户对合作社的满意度,其中在合作社提供的服务中提高产品销售价格、提高产品质量和降低生产资料成本等3 个因素影响最为显著。国内学者关于社员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满意度的研究较少,相对还不成熟,在因素设置大多局限在社员自身特征、合作社提供的服务以及利益分配机制上、缺少对合作社内部管理机制、合作社领导、与外部组织关系等因素的考量。健全的、完善的内在机制是组织存在和有效运行的重要前提和制度保证[5],政府和外部组织的支持对合作社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6-9]。因此,本研究将“社长能力”和“社长履职情况”作为评价社长的变量,将“决策是否民主”“财务是否透明”“利润分配是否公平”和“沟通频次”作为考量合作社内部管理机制的变量,将“是否有依托组织”和“对其他组织的满意度”作为考量合作社与外部组织关系的变量,使变量设置更加完善,更能全面地找到影响满意度的因素。吉林省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在我国粮食主产区中具有典型代表性。因此,研究吉林省农户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研究假设及数据统计

  1.1 研究假设

  社员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满意度不仅受社员及合作社自身特征与合作社服务运行管理能力的影响,而且外部因素对社员的满意度也有一定影响。现根据相关理论及相关研究,提出以下理论假设(表1)。

 

  

  1.2 数据来源

  本研究数据是笔者于2011 年7~8 月在吉林省进行实地调研获得。调研地点为扶余县、松原市宁江区、蛟河市、桦甸市、磐石市、梨树县、双辽市,调研对象为70 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的350 个社员,共发放问卷350 份,剔出数据不完整问卷,实际有效问卷共计340 份,有效率达到97.14%。

  1.3 调查问卷总体情况

  从调查情况看,70 家合作社中种植合作社共32家,占45.71%;养殖合作社共28 家,占40%;农机合作社共5 家,占7.14%;资金互助社2 家,占2.86%;综合社3 家,占4.29%。社员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满意的占51.47%,不满意的占48.53%,这表明社员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满意度还不高,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合作社健康、可持续发展。社员及合作社的基本情况见表2,由表2 可知,户主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社员之间种养殖规模略有差异、合作社年限以3~5 年为主,合作社社员规模集中在60 户以下、社员加入合作社的年限以1~3 年为主。从社员对合作社的参与认知程度看,12.65%的社员表示对合作社基本不了解,80%的了解一部分,仅有7.35%的相当了解。从合作社提供服务及运营管理看,有74.71%的社员对产前、产中和产后的指导满意,不满意的占25.29%。有29.41%的社员表示接受过借贷或赊欠服务,70.59%的表示没有接受过。有82.65%的社员对合作社提高了纯收入表示满意。从对社长的评价看,38.24%的社员对社长经营能力评价为强,59.41%的认为一般,2.35%的认为弱。从对社长履职情况评价看,26.18%的社员认为社长表现优秀,30%的认为称职,35.59%的认为基本称职,也有8.24%的社员不满意社长的工作,认为不称职。从合作社内部管理机制看,63.82%的社员表示合作社是民主决策, 36.18%的社员表示合作社的决策一般是由社长或者主要发起人决定,社员没有参与表达权利,社员只是被动地接受。69.71%的社员表示合作社的账目公开,了解合作社相关收支情况,30.29%的社员表示合作社的账目不公开,甚至有部分社员怀疑合作社账目的透明度。92.65%的社员表示利润分配还是公平的,基本是按照自己的交易份额分配利润,一般没有二次返利,有7.35%的社员表示对利润分配公平度持怀疑态度。46.18%的社员表示每年沟通次数<2 次,45.59%的社员表示每年沟通次数为3~5 次,>6 次的仅占8.24%。从与外部组织关系看,合作社有龙头企业或上下游供应商等其他组织参与的占40.88%,没有的占59.12%。在是否得到政府支持变量中39.71%的社员表示政府对合作社有支持,34.56%的表示没有得到政府的支持,25.74%的表示对此并不了解。对其他服务组织的满意度见表3。

 

  

  2 模型构建及结果分析

  2.1 模型构建

  社员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满意度可以简化为2种类别:满意和不满意。将社员的满意度设为被解释变量Y,则其是离散二值变量,满意取值为1,不满意取值为0,当因变量为0/1 二值变量时,可利用Logistic模型分析因变量和自变量之间的关系。设满意发生的概率为P i ,不满意的概率则为1-P i ,影响满意度的解释变量设为X ,则满意发生概率的Logistic模型可表示为

 

  将两者的发生比进行Logit 变换,可以得到与的xi线性关系,即:

  从上面3 式我们可以看出, 当模型中系数为正时,当自变量发生增加时,∑+ i ix b a 变大,因变量发生(即值为1)的概率随之变大,反之结果相反(注:e为自然对数,a 为Logistic 回归运行结果的常数项,为解释变量的回归系数,为自变量,u 为随机干扰项)。

  2.2 变量设置

  文中的因变量是社员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满意度,设为Y,当Y是1时表示满意,当Y为0时表示不满意,影响农户满意度的因素为自变量,设为X(X1~X 20 ),具体见表4(表中Ⅰ.农户自身特征;Ⅱ. 参与认知度;Ⅲ.合作社特征;Ⅳ.合作社服务;Ⅴ.对社长的评价;Ⅵ.合作社运营管理;Ⅶ.合作社与外部关系)。

  现对表5 模型二中回归结果解释如下:

  (1)在社员自身特征及参与认知程度中,户主年龄、户主文化程度和农户种养殖规模分别在5%、1%、10%的显著性水平上通过检验。户主年龄因素的回归系数为负,说明随着年龄的增长,社员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满意度越低,与原假设相反;究其原因可能一方面年龄越大越不易摆脱先前合作社的消极影响,另一方面年龄越大对合作社的依赖性越强,而当前合作社发展没有满足他们的需求。户主文化程度因素的回归系数为负,说明户主文化程度越高,社员的满意度越低,原因可能是户主文化程度越高他们对合作社的预期越高,但当前我国合作社发展还不成熟,不能很好达到他们的期望而造成满意度降低。社员种养殖规模因素的回归系数为正,说明社员的种养殖规模越大,其对合作社的满意程度越高,与原假设一致。加入合作社年限、加入的意愿类型和对合作社了解程度3 个因素均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即三者对社员的满意度影响很小,与原假设不一致,分析可能的原因是:首先,近年来成立的一些合作社相对比较规范,适应了农户和市场的需求,虽然社员加入时间短,但满意度却较高,加入时间长的社员因为合作社提供服务变化不大,满意度也有可能降低。其次,就加入类型来说,一方面被动型加入的数据较少可能影响运行结果;另一方面,虽然被动型一开始不接受合作社,当被动型的社员加入合作社后获得好处,其满意度可能由于预期低反而更高。最后,对合作社的认知度,认知程度越高对合作社的相关知识及运行机制越了解,但可能会因为合作社发展不完善而造成满意度降低,也可能会对合作社在困难中取得发展使满意度提高,即认知程度对合作社满意度高低影响不明显。

  (2)在合作社特征及服务中,合作社成立时间未通过显著性检验,即对社员的满意度影响不明显,与原假设不一致。究其原因,可能是前期缺乏指导和法律规范,合作社成立时间长也并不一定规范,而近期成立的合作社由于外部环境更好,内部相关制度机制更完善,提供的服务可能更好。合作社规模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上通过检验,并且回归系数为正,说明合作社的规模越大,农户的满意度越高,与原假设一致。在合作社服务中,产前、中、后指导的满意度未通过显著性检验,即对社员的满意度影响不明显,与原假设不一致。可能是因为社员对过程性指导并不看重,更关心的是能否提高收入。是否得到借贷或赊欠服务和提高纯收入的满意度分别在5%和1%显著性水平上通过检验,并且回归系数均为正,即得到信贷支持相对于未得到的,满意度更高,社员对收入提高越满意对合作社的满意度就越高,与原假设一致。

  (3)在对社长评价及合作社运营管理情况中,社长能力、决策是否民主和沟通频次3 个变量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即三者对农户的满意度影响不显著。可能原因是社长能力高,但对合作社发展规划等得不到社员的认同,农户满意度也可能低;合作社领导能力弱,但踏实肯干,一心为民,办实事,社员的满意度亦可能高。决策是否民主未通过检验,可能与社员的传统思想有关,即社员认为合作社的决策管理就该社长或者理事会说了算,自己没必要参与。沟通频次未通过检验,一方面由于合作社沟通次数普遍较少影响运行结果,另一方面合作社和社员的沟通一般停留在形式层面,影响了沟通效果。领导履职情况、财务是否透明和利润分配是否公平分别在1%,5%,10%水平上通过显著性检验,三者回归系数均为正;即合作社领导履职情况越优秀、账目公开、利润分配公平,社员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满意度越高。

  (4)在与外部关系因素中,是否有依托组织和是否得到政府支持未通过检验。笔者认为,合作社有依托组织提供的服务可能更全面、更周到,但有可能打破利益分配平衡,损坏到农户的利益;一方面国家支持主要体现在合作社的建立上,对合作社后续发展作用不大,另一方面社员自身对相关政策了解较少,影响了他们对相关政策的评价。其他组织的满意度在1%水平上通过显著性检验,回归系数为正,即社员对其他基层组织的满意度越高,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满意度也越高,可能因为其他基层组织提供了优质的服务,社员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依赖度就会下降,期望值也会降低,社员更容易满意。

  3 结论及政策建议

  3.1 结论

  (1)社员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满意度的高低主要受户主年龄、户主文化程度、社员种养殖规模、合作社规模、是否提供借贷或赊欠服务、社员对提高纯收入的满意度,领导履职情况、财务是否透明、利润分配是否公平、社员对其他组织的满意度等多种因素影响。

  (2)在影响社员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满意度的因素中,户主年龄和户主文化程度与社员的满意度呈负相关,其余因素与社员的满意度呈正相关。就影响程度来看,排在前列的是利润分配是否公平、社员对提高收入的满意程度、是否接受过借贷或赊欠服务、账目是否公开。

  3.2 政策建议

  (1)政府应加强对合作社建前的培训,保证成立一家、成长一家;政策支持重心应该逐步向合作社办社指导、运营管理支持、相关制度及机制建立完善协助转变;加强对社员进行国家政策的宣传,使社员成为自身利益的监督者;通过组建村镇银行,支持小额贷款项目建设、规范民间借贷等渠道保障合作社资金来源,进而为社员提供借贷或赊欠服务。

  (2)提高社员对合作社认知度与认同感。相关部门可通过电视、广播、墙报、宣传单等多种形式进行立体化宣传,采取“宣传人员下村”、“知识近户”“知识大讲座”和“合作社宣传片电影”等社员喜闻乐见的形式,提高社员对合作社的认知度;同时加大对“优秀典型合作社”的宣传,增加社员对合作社的认同感。

  (3)政府要对规模化合作社采取政策倾斜,引导其做大做强,扩大其影响力及辐射力;合作社自身也要积极拓展与上下游企业的合作关系,努力为社员提供质优价廉的生产资料,通过机械化耕作,科学化管理,降低生产成本,同时通过注册商标、建立品牌等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切实提高社员的纯收入,进而提高社员的满意度。

  (4)完善对社长的考核及合作社内部运营机制。社长履职情况直接影响社员的满意度,可以通过激励机制促使社长在其位谋其职,如在吉林省合作社中开展“十大优秀社长”评选活动。要坚持财务公开透明,利润分配公正公平,让社员参与进来行使监督权与知情权。建立工作报告制度,年初社长要对上一年合作社运行情况向全体社员作工作报告,让社员知道合作社的发展状况及目标,增强合作社的凝聚力与向心力。

  (5)各基层组织各履其职,加强协作。当地农技部门要做好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协助合作社开展对农户的培训;合作社要与上下游企业建立伙伴关系,分享供应链上更多的利益;农村信用合作社应强化为农服务理念,对合作社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在贷款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村基层组织要做好国家相关政策的解读以及宣传,做好合作社与相关政府部门的沟通。总之,各基层组织发挥整合力量,对促进合作社发展和提高社员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满意度具有重大作用。

  参考文献:

  [1] 赵铁桥.“十二五”时期农民专业合作社怎么办——合作社规范化建设和能力提升问题[J].中国农民合作社,2011(9) : 18-22.

  [2] 郭红东,袁路明,林迪.影响社员对合作社满意度因素的分析[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 : 32-36.

  [3] 谢启超,郑华.发达地区土地股份合作社社员满意度影响因素分析——基于苏州吴中区21 家合作社331 个农户的调查[J].西部论坛,2011(5) : 19-22.

  [4] 牛西平.农户参与专业合作社的意愿及其满意度分析[D].西安:西北大学,2011.

  [5] 郭庆海.我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产业分布差异解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7(4):87-90.

  [6] 张冀男,郭庆海.吉林省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现状及制约因素分析[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08,30(6):884-888.

  [7] 毛文坤,杨子刚.吉林省农民合作社发展的制约因素及破解思路[J].经济视角,2012(2): 1-3.

  [8] 杨子刚,郭庆海.农户售粮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基于对吉林省258 个农户的调查[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11,33(3):344-348.[9] 杨子刚.中国玉米供应链研究[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2:32-34.

中心动态
资源共享
合作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