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特别推荐
合作社从业人员培训体系的构建
作者:     来源:中国农民合作社研究网     日期:2013-01-03  浏览:255

  [摘要] 合作社是农业发展过程中一种重要的组织形式,从业人员职业能力的高低是关系合作社持续经营和顺利发展的关键要素。合作社从业人员培训是培养和造就合作社经营管理人才的有效途径,是推动合作社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文章通过对合作社从业人员培训现状特征的分析,重点从选取内外兼修师资、培训对象的组织、培训方法的甄选、培训效果的评估等方面探讨培训体系的构建。

  [关键词]合作社 从业人员 培训体系

  合作社从业人员是指在合作社从事一定的劳动并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各类人员。作为农业生产经营的新型组织形式,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需要一大批既熟悉合作社法规和政策、具备合作社理念和知识、擅长合作社经营和管理,又掌握现代农业技术、精通农业科技推广和应用的复合型人才。就目前而言,合作社从业人员从业能力难以满足其发展需要。以一个合作社实体为例,理事长、理事、监事、经理等层管理人员以及中层经营管理与技术人员,至少3~5 人需要进行合作社相关知识和现代农业技术的教育、培训,截止到2011 年全国按农民专业合作社48.43 万家计算, 目前大约有150 万人合作社从业人员需要进行相关的教育、培训。

  本文围绕合作社从业人员培训体系的构建进行探讨,目的是为了改善其工作状态和增强工作能力, 重视工作技能的养成,使合作社的发展壮大与从业人员的职业能力发展结合起来。

  一、合作社从业人员培训的特征

  合作社从业人员培训是培养和造就合作社经营管理人才的有效途径,是发展农村经济的可靠保证。自2011 年浙江省委、省政府把“合作经济管理师”资格证书培训作为为合作社从业人员培训的主要形式,其目的是通过培训,使其掌握合作社经营管理知识,合作社的实际运作能力。通过培训使其获得或改进与工作有关的知识、技能、态度和行为,增进合作社从业人员的工作绩效。培训的目的是合作社从业人员积累智力资本的途径。从培训内容、对象、组织方式等分析,主要表现为一下几个方面特点。

  1.培训内容突出综合职业能力

  合作社从业人员绝大多数是农民、基本职业能力依靠自身经验的积累,因此在培训内容设计时突出综合职业能力的培训显得很有必要。包括基本素质、经营能力培训、胜任能力等培训。以浙江省绍兴市为例对合作社从业人员的培训课程包括:农产品市场经营、合作社专项扶持政策解读、合作社管理实务等内容, 目的是提高合作社从业人员的经营管理能力, 并以此为课程模式在不同的地方开展了水产养殖型,农产品流通型、创意农业、旅游型等具有针对性的培训项目。从开展的效果看,培训满意度在90%以上,有效地推动了当地合作社的发展。

  2.注重培训合作社的“二代”接班人

  从培训对象上看,注重培训合作社的“二代”接班人。注重培训新人、以能人带动能人,从文化程度的构成看,初中毕业未能考上高中25%、高中毕业未能考上大学的46%,大专毕业回乡务农的29%.从年龄构成看:90%以上在30 岁以下,这本分人大部分上一代是务农人员,将来稳定在合作社就业,重视对这部分人的培训,可以形成合作社从业人员的人力资本积累。从近几年的培训情况看,涌现出了一大批科技致富的带头人,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3.培训单位以三家单位联合为主

  由于合作社分布分散,因此在人员组织、培训过程人员的管理方面存在很大的难题。培训的组织单位和执教单位坚持协作分工的方式,克服了培训方面的障碍。培训组织单位接收当地农业主管部门的委托,培训地点设在当地县、市的职教(电大)培训中心,负责培训过程的管理,政府部门对培训状况进行监督和考核,职业院校组建教师团队,负责培训课程的设计、具体的授课,三方优势互补,相互协作达成培训目标。

  4.培训方法以课堂教授为主、现场参观、考核为辅据

  不完全统计,大部分合作社从业人员的培训采取的方式是课堂讲授为主,辅助参观考察为辅,最后进行职业资格考核。讲授的方式主要是以课堂授课。虽然,在内容上比较全面,教学形式也比较规范;但是吸收率比较低,参观考察流于形式,缺乏感悟反馈的时间,行内人士的经验交流。在对该层次的培训上看,投入和效果反差大,迫切需要改变。

  二、合作社从业人员培训体系的构建

  开展全省合作社从业人员培训,是创立农民培训工作新途径的有效尝试,也是落实浙江省委、省政府强农惠农政策的新举措。通过一年的实践取得了初步的效果,但是提高合作社从业人员的经营管理能力,仅凭一次培训远远不能满足需要,为推动合作社持续发展。为此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应结合合作社与从业人员的实际情况,优化现有培训模式,以增强从业人员素质和胜任能力为目标,围绕教学方式、培训内容、培训效果的评估等方面构建全方位的培训体系,让合作社的科学经营蔚然成风。

  1.对培训对象进行归类、实施专门化培训

  合作社从业人员培训是为了提高其职业能力,在培训体系构建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培训对象、原因和培训目标,结合项目实际操作性。合作社从业人员普遍素质不高,但是在合作社中发挥的作用是不同的。按照职能把合作社从业人员划分:合作社负责人、财会人员、营销人员、农业生产第一线人员等,这几类人员在合作社发挥的作用不同,培训内容也不同,所以需要设计针对性的培训方案。例如:打破地域界限,对同一个层次(职能)进行组班,重点突出培训的方向,并根据市场动态,及时跟进变化步骤,适时整合培训计划,做到有的放矢。(见表1)

  

 

  2.设计符合实际、注重动态变化的培训内容

  合作社从业人员培训内容,除了针对不同管理层级的需要,还应该结合合作社不同的发展需要而展开。为了提升课程内容的操作性和适用性,在教材的编排方面应注意:培训教材应图文并茂、用词简洁;根据实际需要在内容涉及上应包括:财税手册、员工手册、合作社管理基础实务、农产品营销实务,农产品品牌经营知识等。还可以根据合作社不同的发展阶段,动态设计培训内容。如:在合作社初创阶段,培训内容中可以增加合作社成功经营的故事(案例),合作社专项扶持政策等等,以增强其经营的信心;在合作社巩固发展阶段,可以增加规范经营、合作社法规、内部控制管理、市场信息分析和处理、市场竞争等内容。以增强合作社成员的市场运作能力。

  3.采取多种形式的培训方法

  合作社从业人员的培训可以根据不同层次建议采取不同形式。对生产管理人员可以是借助利用现有的生产基地和工作环境,了解规范操作流程,以提高胜任素质的能力培训。

  如:针对食品加工型的合作社,建议到本地加工企业,学习食品处理的技能和经验;对经营层次的人员采取课堂专题讲座形式,利用当地农业院校和培训师对从业人员进行集中式的专题培训,使其在短的时间内提升管理技能和知识,激发工作热情。对于目标不明确可以到现场参观,由培训教师组织培训学院参观经营成功的示范社, 采取行内人员经验介绍,专家点评方式、让学员学习体会合作社经营过程中的经验。

  还可以利用电视和网络为辅助手段, 进行远程培训教育,培养农民的技能和理念,激发其管理经营的主动性和热情。培训方法的除了课堂集中讲授以外, 还可以采取试听技术法、讨论法、案例研讨法等。

  4.甄选内外兼修的培训师

  根据合作社发展和经营的需要,结合当地发展的实际情况,培训教师应该在熟悉农业资源的禀赋前提下,设计不同的培训目标。根据合作社从业人员的岗位,结合发展目标的程度,培训师的来源要因“社”而宜。如对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师来源当地的农业院校、农业一线技术人员,采取手把手方式指导农业实用技术技能;对合作社中层管理人员师资主要来自高校的管理培训师(教授),培训内容以农产品品牌培育、经营管理技能为主;对于合作社董事会成员(负责人)需要高级管理培训师来完成培训任务,这些高级培训师主要是自成功经营示范社的负责人通过介绍自己长期经营的经验,对其他合作社的相关学员起到启迪作用,在未来合作社经营中可以把握好方向、少走弯路。

  5.采取全方位的评估办法

  一项培训要想取得良好的成效。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在培训的不同阶段,进行培训效果评估并进行及时反馈。培训效果评估是指培训过程中受训者所获知识、技能应用于工作中的程度和效果。培训结果评估过程可能涉及的所有细节都必须体现在培训计划方案当中。合作社从业人员的培训效果评估,目前采取“合作经济管理师”资格考核办法,即在每一次培训过后,对受训者实施笔试考核,并颁发资格证书,此种评估手段过于单一,不利于全面考察培训的效果;建议尝试意见反馈评估,工作标准对照评估,工作态度考察评估等几种方法进行。在考核方式上进行跟踪考核,结合岗位、工作态度和工作能力等要素,对员工进行实际操作考核。不仅能够考察培训的质量, 以检查培训课程是否达到预期的实施目的,还可以从中发现问题,从而调整或改进下一步的培训方案,为以后的培训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姜敏。关于构建规范有效企业培训体系的思考[J].商场现代化,2007,(17):301-302.

  [2]肖祥国。员工培训需求分析实用模型[J].科技资讯,2007,(9):216-217.

  [3]张亮。企业培训的评价及效果保证[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18):9-10.

中心动态
资源共享
合作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