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特别推荐
罗青:合作社何处觅得“千里马”
作者:     来源:中国农民合作社研究网     日期:2013-01-03  浏览:62

  农民专业合作社兴办农产品加工企业,不仅使农民在生产经营中增加收入,还能使他们从加工、销售增值中获得利润,形成真正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机制。而兴办企业对合作社人才的要求更高,如果说以前合作社成员们自己还能“凑合”着管理的话,那么办企业可能就没那么简单了,不仅需要专业的管理人员,还需要专业的财会人员、营销人员及技术人员等。然而,在农村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人才本来就少,合作社该如何解决人才“瓶颈”?一些合作社在办企业的时候遇到了人才难题。

  政策依据和方向很多合作社已经开办了农产品加工企业,他们对人才的需求非常迫切,那么,国家是否有相关政策给予支持或扶持呢?记者通过对相关人才政策梳理后发现,从目前来看,国家还没有出台专门的合作社兴办农产品加工企业在人才方面的政策,但以下文件为此提供了政策依据和方向。

  2011年颁布的《农村实用人才和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明确了建设人才强国的战略部署,专门对农业农村人才工作作出了具体部署。《规划》提出,把农村实用人才队伍作为统筹推进的六支人才队伍之一,把农业科技人才纳入国民经济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人才的范畴来抓,在重大人才工程中提出组织实施现代农业人才支撑计划。

  此后,农业部办公厅和财政部办公厅印发了《2012年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项目实施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对人才培训的规定更加具体明确,其中指出,2012年安排全国“阳光工程”示范性培训任务330万人,其中,农业职业技能培训140万人,农业创业培训2万人,农业专项技术培训188万人。

  “阳光工程”于2004年由国家农业部、财政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科技部和建设部共同启动实施,据了解,不管是在此前的“阳光工程”培训,还是今年的“阳光工程”培训,都涵盖了关于合作社农产品加工方面人才的培训。

  对于该问题,记者查阅了多个地方政府扶持合作社发展的文件,几乎每个文件中都提到了对于合作社人才的支持政策,但未查阅到专门关于合作社兴办加工企业方面的人才支持政策。为了进一步确认该问题,记者先后致电河北、浙江等省份了解情况,得到的结果大致相同,目前还没有专门出台这方面的政策,但相关政策亦对其有所涵盖。

  独特的解决办法虽然没有专门的政策, 但这却是众多合作社不得不面对的问题。那么他们是如何在实践中解决这个问题的呢?在解决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

  党的十八大代表、江苏省海门市海盛生猪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唐慧娟说,据她了解,江苏省到目前为止也没有专门针对合作社在兴办农产品加工企业方面的人才扶持政策,而唐慧娟已经有了企业,为解燃眉之急,唐慧娟想出了一个不寻常的解决办法。

  目前,在她的加工企业中,一般的专业人才都是兼职,这些兼职人员多数为合作社理事会的成员,但没有待遇。

  这些专业技术人员作理事,为合作社提供了便利,他们不仅为合作社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而且企业加工环节出现了问题,还可以随时请这些理事指导。

  不仅是唐慧娟, 其他合作社也在通过自己的途径解决人才问题。北京的一位合作社理事长说,合作社目前只有一名大学生村官,不管是合作社的事还是合作社企业的技术问题都会找他解决,但合作社技术方面的问题特别多,尤其是涉及一些难度大、技术含量高的问题,自己的合作社根本解决不了,因此,合作社出钱外聘了一些专业人才。不过,由于资金有限,给的钱较少,这些技术人员都是兼职,而且积极性也不高。这位理事长说,有时候就是“求着人家”给合作社解决问题。他表示,合作社建加工企业盈利不高,人才问题将是未来合作社面临的一个长期问题。

  福建省霞浦县鑫联海带专业合作社也是用兼职的办法解决人才短缺难题,9月27日记者参加“第十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时,就遇到了该合作社的一位兼职技术人员。据他介绍,在这个合作社像他这样的兼职技术人员有3个。作为专业技术人员,他们也希望支持合作社发展。

  面临的问题其实,一些合作社办的企业已经受惠于地方政府的人才支持政策,例如,在北京的一些合作社已经有了大学生村官,如果合作社兴办了农产品加工企业,这些大学生村官也会负责加工企业的一些业务。在参与企业管理的过程中,很多合作社理事长尝到了专业技术人员的“甜头”,但高兴之余,忧虑也随之而来。

  大学生村官一般都是新毕业的大学生,有着专业技术知识,但都没有工作经验,合作社与加工企业有了这些大学生后,要对他们进行相应的培养与培训。与普通农民不同的是,一两年后,很多大学生村官就可以独当一面了,但问题是,这些大学生村官到村里工作的时间一般都是3年,3年后,这些大学生就要离开村子,从事其他工作,他们走了谁接手他们的工作?

  一位理事长表示, 他们给合作社留下了一个“大坑”.即使来了新的大学生村官,这个大学生村官也需要一段不短的时间适应新工作,期间都会为合作社的发展带来不必要的麻烦。此外,还有的理事长表示,有些大学生到合作社工作,可能属于个人发展的一个过渡阶段,他们更倾向于向更高层次发展,比如考公务员等,因此,这些人并不把心思真正用在考虑如何发展合作社上,而是更多地放在个人的学习和发展上。这位理事长说,要想真正解决人才问题,还要有更切实的办法。

  唐慧娟对兼职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她说,兼职可以,但不是长期的办法。例如,合作社的理事们都有自己的事业,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合作社,再加上没有待遇,时间长了积极性也就不高了。近两年,海盛合作社正准备建立一个研发中心,目前处于筹备阶段。唐慧娟感到压力很大,本来生猪养殖的收入就不高,再加上饲料价格上涨、生猪价格低迷,养殖基本不盈利,研发中心建成后,专业人才的工资、待遇等都是问题。唐慧娟说,组建合作社的目的就是带动农民致富,不可能再给农民增加负担。

  因此,唐慧娟认为,留住人才,仅靠合作社肯定有难度,国家的政策最好能有所倾斜。但相关政策不是对所有的人都支持,一些有特长的专业性人才,特别是在科技创新方面有所作为的,国家应该支持。如果这样的人才有了成绩,不一定是在考公务员时有优惠体现,还可以从经济方面进行引导或扶持。

  此外,她建议,聘请一个大学生的费用高,如果大学生村官到合作社的加工企业,最好是学农产品加工、畜牧、兽医或懂运营管理等方面的专业人才。相关政府部门也应适当提高大学生村官的待遇。

中心动态
资源共享
合作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