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特别推荐
傅智刚:邵武“独臂哥“十年创业办起合作社 命名“铁城高峰”
作者:     来源:中国农民合作社研究网     日期:2013-01-08  浏览:115

  听说邵武晒口煤矿一位因工伤致残的“独臂哥”身残志坚,不仅独臂创业,而且乐善好施。新年伊始,笔者慕名前往探访。

  在海拔500余米的晒口街道高峰村,我们看到绿树青山环抱的山坳里,山泉水汩汩流动着,沿着山坳排列着好多鱼塘,这就是“独臂哥”创办的邵武市红枫耕山队农民养殖专业合作社。见到“独臂哥”,发现他不仅外形十分具有“大侠”风范,做事也风风火火,干练利索。

  意外工伤 “壮士”断臂

  “独臂哥”名叫傅智刚,今年48岁,原是邵武晒口煤矿水泥厂职工。凭着活络的头脑,他从一名普通工人做起,后来当上了水泥厂车间主任。

  1998年,在一次处理车间机器故障时,傅智刚的衣角被机器牢牢钩住,整个人硬是被机器往里拖,只听“咔嚓”几声,他的手臂被卷入机器折成四段。眼看整个人就要被机器卷入,勇敢的傅智刚用双脚死死顶着机器,以“壮士断臂”的气魄,硬生生地将整支右臂从机器的“虎口”中拽了下来,总算保住了一条命。

  手臂断下之后,傅智刚还独自走了半公里的路,一路流着血回到厂部,然后再联系交通工具前往医院治疗。

  傅智刚断臂的故事,就如同影视剧中硬汉的表现,令人惊叹!许多人了解他断臂的情况后,都对他的坚强和勇敢竖起大拇指。

  面对断臂,除了拥有不同常人的毅力,傅智刚的心态也十分乐观和积极。事故发生后不久,他的前妻提出了离婚要求。然而,这些变故没能把他打倒。

  “不要想那么多,就没事了!”当我们问及当时的感受,他如是回答

  独臂创业 上山下水

  断臂之后,傅智刚办理工伤退休。虽然没了手臂,但对于不甘平庸的他来说,丝毫没有成为他生存的障碍,甚至比健全人更乐于挑战自我。

  于是,傅智刚又走上了创业之路。当时山林价值低,看到许多荒山光秃秃,没人植树怪可惜的。他从外省引进高脂马尾松种苗,买下荒山进行造林绿化。通过几年的努力,他先后造林3000余亩,荒山披上了绿装。“虽然这些荒山地力差,并且大多是铁路、国道旁的林子,按规定不能砍伐,但可以通过采脂产生经济效益,还可以绿化美化家乡。”傅智刚指着自己亲手造的林子介绍时,不由得让人感叹他独道的眼光和气魄。

  2007年,傅智刚又从“山上”转战到了“水里”,在晒口高峰村租地400多亩,注册成立邵武市红枫耕山队农民养殖专业合作社,搞起了淡水养鱼。

  傅智刚养鱼与众不同。首先是环境好,鱼塘的水源全部来自山泉水,水质清澈。为了确保养殖环境达到更加优良,他把鱼塘周围的农田全部租来,然后种上景观树,目的就是避免农田中的农药化肥残留污染鱼塘。其次,他养鱼的方法很特别。比如,一般人养殖鲫鱼的时间为8个月,他养殖的时间却要足足增加一倍。“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使鱼肉味鲜甜,富有弹性,口感更佳。”他说,养殖过程不使用杀虫剂,而是投放一种有益菌,用“以菌治菌”的方法,吃掉有害菌。此外,他的养殖合作社还是闽北首家实行食品安全可追溯系统的淡水养殖场,并获得无公害认证。

  傅智刚卖鱼也有自己的门道。他的鱼注册了“铁城高峰”商标,并在邵武城里租了两个门面,开起专卖店。没多久,便声名鹊起,供不应求,并且价格要比别的同类鱼高一倍。为了确保品质,每天只能限量销售。目前,他的养殖合作社年产淡水鱼达5万公斤,他准备再用5年时间把养殖规模扩大10倍,达年产50万公斤。

  充满激情 古道热肠

  在创业的道路上,傅智刚始终充满激情。不管是荒山造林还是泉水养鱼,只要自己能做的事,他全部亲力亲为,哪怕是背饲料、潜水清塘这样的脏活累活,都不会因为自己有残疾而回避。有一次在造林时,雨天山路滑,因为只有一只手没能保持住平衡,摔裂了肋骨。“男儿流血不流泪,要做就要做到最好!”傅智刚说。

  养殖合作社创办以来,已吸收20多户村民加入,在傅智刚的带动和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社员们也走上了共同致富的道路。“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合作社还将再吸引带动200名社员以上。”说话时,让人感到他对目标的坚定和对事业的信心。

  虽然傅智刚外形粗犷、侠味十足,但也是一个乐善好施的热心肠。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他每年都会拿出数千元钱,买些米、油等生活必需品,给煤矿及当地的困难职工群众送去。全国道德模范、邵武煤矿退休职工朱邦月一家,在过去困难时,傅智刚曾连续10多年帮助接济他们。他帮助弱势人员时,东西买来后,不是自己送,而是托人代送,受助对象并不知道东西是谁送的。这是他不求回报做好事的一种体现。

  2010年6月,邵武发生严重洪水灾害。傅智刚便和妻子一起自掏腰包,组建了由24名强壮劳力和3辆拖拉机组成的救灾队挺进灾区,清淤救灾忙了一星期。每天早晨5点多,傅智刚夫妇就叫大家起床,一帮人早晨6点多就开始工作,一直干到天黑,每天救灾十几个小时。他只有一只手臂,手中没有铁锹,却不时用仅存的左手去搬拉淤泥里的木板、枝条等垃圾,累得满头大汗。

  其实,这并不是傅智刚组建的第一支救灾队。1998年“6·22”洪灾时,临河的晒口也是重灾区。当时失去手臂刚出院不久的他,就组建了一支50多人的队伍,义务参加晒口的灾后自救,足足干了半个多月。晒口当地临河的善德学校,每次遭受水灾或者搞些基建时,傅智刚都会带队投工投劳,帮助清理垃圾弃土。“不及时清理,学校脏兮兮的,学生怎么上课?!”傅智刚说话总是那么干脆直接。

中心动态
资源共享
合作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