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特别推荐
晏艳:从都市白领到农村合作社法人
作者:     来源:中国农民合作社研究网     日期:2013-01-12  浏览:102

  毕业于重点大学的他,放弃繁华都市的高薪工作,回到农村种起了金银花、瓜萎、栀子等中药材。经过4年的发展,目前他培育的药材基地种植面积已经达到540亩,并成立了中药材专业合作社。 他就是出生于营山县星火镇的营山县创业中药材专业合作社法人代表晏艳。

  “受到过质疑,背负过压力,吃过很多苦,但是只要看见地里的药材一株株小苗长势喜人,一束束花朵嫣然灿烂,一串串果实坚挺饱满,我就觉得一切的辛苦都值得,一切的付出换来的是欣慰。”昨日,记者在营山县凉风乡青龙村中药材基地采访到了29岁的晏艳。

  国家重视“三农”

  “白领”想回乡打拼

  “2007年,我毕业于中山大学电子技术与计算机应用专业,毕业后,很顺利地在东莞金信联行房地产公司找到了一份做电子编程的工作,年收入在10万元以上,生活较为惬意。”晏艳告诉记者,工作两年后,他开始对浮华而又枯燥的都市生活产生了厌倦情绪。“我还年轻,我不希望每天就是重复前一天的生活。”平常就热爱读书看报的晏艳认识到,当今中国的发展形势,大都市创业就业已经相对饱和,而国家的更多政策倾斜于“三农”,尤其是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涌入城市,农村大量的土地撂荒,而国家要保持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长期不变,必须实行土地流转,搞规模种养,实现农业产业化。面对这样的大背景,自己何不做一回时代的弄潮儿,到农村这片广阔天地去创业打拼,做出自己的一番事业。

  他把自己的想法与同胞弟弟作了交流,详细向弟弟分析了时代发展形势。没有想到的是,弟弟和自己有同样的想法,立即表示了充分的肯定和支持,表现出了强烈的创业激情和冲动,兄弟俩一拍即合。

  回乡创业

  看好中药材种植

  2009年“十一”放假期间,晏艳与弟弟放弃了休假,回到家乡看现场、选项目、问政策。在营山县就业局的“创办你的企业项目库”里,兄弟俩了解到了营山县带河乡已经有了一个中药材种植基地,现发展良好,所产中药材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要。兄弟俩看到后欣喜万分,父亲是农村资深中医,他们从小耳濡目染,对中药材有极大的兴趣。接下来,兄弟俩开始查找各方资料,发现中药材是一个市场需求量大、行情看好的行业,特别是非典发生后,中药受到了国际社会的更加认可,也使得中药材价格在原来的基础上上涨了几十倍甚至几百倍,兄弟俩决定从事中药材种植。

  假期结束后,兄弟俩回到各自所在的城市将工作辞去,下定决心回到老家创业。他们首先到周边种植现场参观,得到相关专家技术指导;然后在县就业局的指导下,编写了详细的创业计划书,并选定了土壤肥沃、交通便利的凉风乡青龙村作为种植基地。

  惊讶之后

  父母和儿子一起创业

  辞去大城市的工作,跑回老家当农民。晏艳的父母得知这个消息后十分惊讶。虽然很不理解儿子们的行为,但是父母还是耐心冷静地听完了儿子的创业想法,了解了儿子详细周密的计划后,最终认定了这个项目,主动拿出家里所有积蓄,并用县城房产作抵押贷款,支持儿子创业。父母还鼓励儿子:“不做就不做,要做就要做成功。”有了父母的支持和加入,兄弟俩信心倍增。

  “创业路上不会一帆风顺。”晏艳告诉记者,理论和实践是有差距的,计划书弄得再详细,再周密,总会遇到很多困难。首先是没有想到地里的杂草及芦苇等植物如此难以根除,割、砍、烧、施药,方法都用尽,几天时间就长出了地面,影响中药材的生长。为了节约成本,全家人在山上搭起了简易茅屋,吃住山上,每天早出晚归,除草、施肥、护苗,累得腰酸背痛。其次,没有充足的水浇灌会严重影响药材的生长以及收成,为了解决水灌溉问题,一家人齐上阵,人工开挖了11个280平方米土坑蓄水池,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药材灌溉的问题。

  在一家人的齐心协力下,晏艳的药材种植基地最终克服了各种困难,逐渐走上正轨。2010年8月成立了营山县创业中药材专业合作社,晏艳当上了合作社法人代表。

  家门口就业

  “4050”人员当上“产业工人”

  经过近4年的发展,营山县创业中药材专业合作社的药材种植面积已经达到540亩,现有固定工人24人,临时员工100余人,让农村留守妇女、城镇“4050”就业困难人员在药材基地当上了“产业工人”,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

  晏艳没有满足于已有的成绩,2012年6月开始建设二期工程,在“营山-星火”沿线租用优质土地700亩,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种植业+养殖业”模式,建设生态循环基地,走上节能环保、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创业之路,辐射带动周边群众致富。

中心动态
资源共享
合作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