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加快甘肃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详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对策:开展培训活动,培养优秀的管理人才;规范合作社的内部管理;从多渠道解决合作社的融资问题;发展深加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加强合作社的销售渠道建设。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对策;甘肃省
甘肃省农业生产条件差,自然环境恶劣,农业基础薄弱,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弱,导致农业经济发展水平低,农民专业合作社起步较晚,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颁布实施,甘肃省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快速发展。
1甘肃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现状
1.1数量增加较快
近年来,甘肃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数量增加很快,由2005年的1 008家增加到2011年的7 559家,年均增加1 092家,年均增长速度为39.91%(图1)。虽然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数量在近7年来总体呈现增加的趋势,但是2007年合作社的数量比2006年减少了638家,这是由于2007年7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对合作社的成立以及注册等方面的要求提出了严格规定,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部分合作组织发展成农民专业合作社,从而导致了当年合作社数量严重下降。 2007—2011年专业合作社的数量增加较快,年均增长绝对数达到了1 656家。随着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农业经济中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各级政府开始重视合作社的建立,在政策和经济上均给予相关的扶持,促进了合作社数量的快速增加。
1.2行业分布广泛
甘肃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行业分布十分广泛,以种植业和畜牧业为主,涉及种植业、畜牧业、渔业、林业、手工业及服务业等各个行业。其中,以种植业为主的合作社从2005年的1 934家增加到2011年的3 652家,年均增长31.18%;以畜牧业为主的合作社从2005年的900家增加到2011年的2 876家,年均增长47.08%;渔业、林业、手工业和服务业的合作社数量从2005年到2011年都有所增加(表1)。
1.3服务形式多样
甘肃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按照服务内容划分主要提供6种服务:产加销一体化服务、购买服务、仓储服务、运销服务、加工服务以及技术信息服务。 2005—2011年间,除2007年,合作社数量均出现大幅下降,提供产加销一体化服务和运销服务的合作社数量较多,其中提供产加销服务的合作社从2005年的1 198家增加到2011年4 735家,年均增长45.24% ,2011年占全省合作社总数的62.64% ;提供运销服务的合作社从2005年的790家增加到2011年的1 074家,年均增长31.25% ,占总合作社数量的22.68% ;而以加工服务和仓储服务为主的合作社数量仅为76家和57家,总数仅占甘肃合作社的1.76%(表2)。
1.4地方政府扶持力度增强
近年来,接受地方政府扶持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在不断增加,获得省、区、直辖市和地、市、县政府扶持的合作社数量呈持续增长的态势。在扶持合作社发展的各级部门中,省级部门扶持的合作社数量较多,增长幅度较大,从2007年的71家增加到2011年302家,年均增加58家,年均增幅为61.57%,虽然2010年扶持的合作社数量有所下降,但下降的幅度不大,仅为22.68%。获得地、市、县政府扶持的合作社从2007年的78家增长到2011年的179家,年均涨幅为24.17%。截至2011年,接受地方政府扶持的合作社为481家,比2007年的159家增长了2倍(表3)。
从合作社获得各级政府扶持的资金总额来看,地方政府对合作社扶持资金数额逐年增加,其中省级财政扶持资金数额从2007年的636.6万元增加到2011年的2 775万元,年均增幅为51.16%;地市级财政的扶持资金从2007的376.3万元增加到2011年的31 100.99万元,比2007年增加了82倍,增幅最快的年度为2010年,比2009年获得的扶持资金总额增加了23倍(表4),这表明自2007年颁布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之后,各地政府对合作社的资金扶持力度不断加大。到2011年,甘肃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总共获得地方政府扶持资金总额为33 875.99万元,占获得总扶持资金的97.14%。
2甘肃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存在的问题
2.1起步较晚,数量较少
农业产业化程度的高低决定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水平和速度,甘肃省农业经济发展落后,农业产业化经营起步较晚,并且产业化程度较低,导致农民专业合作社起步较晚,发展水平不高。
虽然甘肃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数量在近几年内有了较快的增加,但是与其他省的平均水平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山东省是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代表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最高水平。截至到2011年,山东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总体规模累计达到5万家,位居全国首位,而甘肃省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只有7 559家,远少于山东省。
2.2规模较小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规模与入社农户的数量存在着正相关的关系,入社的农户越多说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规模越大,入社的农户越少则说明其规模越小。 2011年山东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实际成员数量是251万户、辐射带动农户480多万户,而甘肃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成员数为33.55万人、带动农户数量为101.51万户,山东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成员数及带动农户数分别是是甘肃省的7.5倍和4.7倍,说明甘肃省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规模较小,远远落后于山东省。
2.3资产负债率低
甘肃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资产总额、负债总额以及银行贷款数额总体呈递增的趋势,但2007年合作社的资产总额、负债总额有所下降,这是由于2007年合作社法实施后,对专业合作社的成立条件要求较高,使得一部分发展较好的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成农民专业合作社,一部分仍以合作经济组织的形式存在。合作社的资产负债率逐年下降,由2005年的38.19%下降到2011年的16.06%,其中总资产中银行贷款所占的比例较低且逐年下降, 由2005年的16.61%下降到2011年的8.42%(表5)。
由此可以看出,农民专业合作社从金融机构筹集资金的能力很弱。由于农业的弱质性,使得农业受自然因素的影响很大,导致投资农业的风险很高,贷款者不愿给合作社提供贷款。同时,甘肃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内部组织不健全,运行不规范,信誉低等同样降低了合作社的贷款水平。
2.4总体带动能力较弱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成员数及带动的非成员数在近7年呈现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2007年合作社的成员数及带动的农户数减少最多,同比分别减少72.12%和73.58%;2007—2009年间,合作社的成员数呈下降的趋势,从2010年起,合作社的成员数缓慢增加(表6)。合作社带动的非成员数在2007年有所下降,从2008年起逐年呈现缓慢增长的趋势。到目前为止,合作社的成员数达到了335 533人、同比增长39.05%,合作社带动的非成员数的绝对数超过了100万、比2009年带动的农户数量多0.6倍,表明甘肃农民专业合作社对非成员农户的带动能力在逐年增强,而对成员的带动能力较弱,总体带动能力较弱,这是由于甘肃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规模普遍偏小,经济实力较弱,发展承载主体和延伸产业链条的能力明显不足,其辐射功能和带动农户的能力很有限。
2.5缺乏专业人才
农民专业合作社尚处于起步阶段,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最大的障碍是缺乏懂知识、善经营的管理人员及技术人员。甘肃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起人主要是农民,一部分发起人在当地的威望较高、口碑较好,但是缺乏经营管理的知识和乐于为农民奉献的精神,大部分专业合作社的发起者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不是为了当地农户的利益,而是借合作社之名为自己牟利。另外合作社还缺乏相关的技术人员和财务人员,合作社的经营管理极为不规范。技术人员的缺乏,影响了农产品的产量和标准化程度,使得专业合作社的农产品难以形成品牌;缺少了必要的财务人员,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经营活动就无法得到合法、公允的反映,影响了管理者和农户的决策。
2.6组织运行不规范
农民专业合作社按照章程设置了成员大会、理事会、监事会,且都规定了合作社的亏损处理方案、盈余分配方案和财务报告制度等,但没有发挥其真正的作用。在实际的运作过程中,合作社的运作比较随意,合作社的事务主要由发起人来管理,社员对合作社的决策没有话语权,缺乏民主管理。合作社的财务管理也较混乱,大多数合作社没有完整的账目,没有建立盈余的二次返还机制,社员一般只获得其农产品的销售收入,社长与社员的利益联结比较松散。
2.7资金短缺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内源融资主要来自于社员入社的股金或会费以及发起人的股金,由于甘肃经济落后,农民收入较低,再加上农户怕风险、求稳的特性,使得农户缺乏投资意识,只能将一小部分资金投入到合作社,内源融资所获得的资金较少。合作社的外源融资主要寻求金融机构、政府以及民间借贷的帮助,由于合作社缺乏有效的抵押物,金融机构并未将合作社作为合格的信贷主体,导致合作社很难从金融机构获得贷款。自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实施以来,政府对合作社的支持力度在不断加大,但由于政府的扶助资金的不到位,合作社数量众多等原因,使得合作社所获得的政府扶持资金较小。民间借贷由于其高利率和缺乏相关的履约凭证,融资渠道不稳定等原因使合作社望而却步。由此可看出,合作社在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资金短缺的问题。
2.8赢利能力较弱
甘肃省大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主营业务是收购和销售初级农产品,深加工不足,产业链较短,产品的附加值较小,导致合作社的赢利能力较弱。对主要为农户提供农用物资、一些相关的技术服务咨询、农业种植信息等这类服务型的合作社,其盈利能力更低。
3促进甘肃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建议
3.1培养优秀管理人才
在合作社发展过程中,应该对合作社的管理人员进行经营管理方面的培训。良好的经营与管理,是合作社发展的必要前提。的管理人员一般是农村中的能人,文化程度不高,但是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在农闲季节以培训班的形式开展培训,主要对合作社的相关基础知识以及发起人的经营管理能力进行培训。也可以从外部聘请专业的技术人员来指导或对学习能力较强的社员进行培训。
3.2规范合作社的内部管理
首先,由合作社方面的专家引导合作社的成员大会、理事会、监事会及相关的内部制度的运行,使得合作社的各个职能部门充分地发挥作用,为合作社的良好发展做好铺垫。其次,为了遵循合作社的服务宗旨,保障大多数社员的利益,要严格执行民主管理制度。第三,规范合作社的财务管理,严格依据《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试行)》,可以聘请专业的会计人员,或对合作社的人员进行相关的财务培训,对合作社的财务工作加强监督,使合作社的盈余分配严格按照交易量分配,不断增强合作社的凝聚力。
3.3从多渠道解决合作社的融资问题
首先,合作社应增强自身的营利能力,强化自身的造血功能,而不是靠外部来输血。其次,商业金融机构尤其是微型金融机构利用其自身的地域及信息的优势,应加大对合作社的扶持力度,政策性银行可以考虑将合作社纳入扶持的范围,鼓励合作社的良好发展。第三,应规范民间借贷,完善相关的立法,正确引导民间借贷,适当给予发展空间,使其更好地为合作社融资服务。第四,在经济不发达的甘肃省,政府对合作社的发展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各级政府应加大对合作社的财政扶持力度,每年拨出专项资金来扶持合作社的发展。另外,政府应鼓励商业金融机构为合作社提供贷款,对于为合作社提供贷款的金融机构,政府应给予各种税收优惠政策。
3.4发展深加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合作社应发展深加工,努力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这是合作社增加农户或社员收入的必然的发展方向。由于甘肃农业经济落后,要发展深加工,合作社的力量很弱小,因此要借助政府的力量,政府可以与厂商沟通协商,将深加工所需的机器设备给予一定的优惠,由政府提供担保,对机器设备进行融资租赁,并提供免费的技术培训等。
3.5加强合作社的销售渠道建设
由于农业生产的特殊性,在生产过程中形成“半微笑曲线”,农产品的价值随着生产、储运、深加工、销售4个环节在不断增加,销售使得合作社农产品的附加值最终得到实现,因此,要努力加强合作社的销售渠道建设,从销售渠道和销售模式两个方面入手,合作社要改变被动的销售模式,不要等货主上门收购,而是要采取积极主动的销售模式,同时要努力开拓销售市场,联系当地的或外地的龙头企业、超市以及农产品市场等。
参考文献:
[1]王丽娜.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与国外经验借鉴[J].农村经营管理,2008(2):37-38.
[2]汪唐锦.嘉兴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对策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08.
[3]司徒文龙,张岳恒.广东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广东农业科学,2011,38(2):202-203.
[4]姚鹏,王海杰.锦州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与对策[J].农业经济,2008(4):37.
[5]吕洪波.刘佳.辽宁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农业经济,2011(6):15-16.
[6]刘艳芳.兴城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J].农业经济,2011(4):69-70.
[7]何国平,罗后清.海南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及对策[J].中国集体经济,2009(12):18-20.
[8]李耀林.河南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问题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08.
[9]王军.吉林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0.
[10]叶小丽,王枕旦.嘉善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现状及展望[J].现代农业科技,2009(4):298-299.
[11]刘颖娟,张敏.南疆喀什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J].经济研究导刊,2012(6):45-46.
[12] Zhang P J,Zhang Y,Hu J W, et al. Developing status ofspecialized farmers cooperatives———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data of 162 villages in Sichuan province,China [J].AsianAgricultural Research,2009,1(8):15-19.
[13]武雯.浦东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J].上海农业科技,2010(6):5-6.
-
“中国农村改革40年:农民合作社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暨第六届“中国合作经济中青年学者工作坊”在杭州顺利召开08-23
-
中心主任徐旭初教授带队赴山东调研07-27
-
值得推荐阅读的农民合作社研究论著(2007-2016)07-23
-
2017年值得推荐阅读的农民合作社研究论著07-23
-
“中国农村改革40年:农民合作社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暨第六届“中国合作经济中青年学者工作坊”会议通知【更新】04-03
-
中国农民合作组织研究中心主任徐旭初教授带队赴晋调研08-06
-
第五届“中国合作社经济中青年学者工作坊”在山东泰安顺利召开07-27
-
第五届“中国合作经济中青年学者工作坊”会议通知07-08
-
中心主办“合作社法律修订专题研讨会”在陕西顺利召开11-30
-
中心主办“合作社法律修订专题研讨会”在陕西顺利召开11-30
-
2015年最值得推荐阅读的中国农民合作社研究论著07-27
-
徐旭初教授为苏州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辅导员培训班授课07-08
-
黄祖辉教授等撰写的决策报告获中央领导重要批示07-02
-
黄祖辉教授做客宿州大讲堂 阐述创新型农业现代化先行区发展路径06-20
-
浙江大学中国农民合作组织研究中心(CCFC)设立浙江分中心06-20
-
农民专业合作社申办流程及相关材料08-05
-
徐旭初:烟农专业合作社发展的若干问题02-01
-
马文杰:农民合作社解析12-09
-
沈卫彬:农业合作社生产标准控制与质量分级12-17
-
国际合作社联盟:“合作社十年(2011-2020)蓝图”计划草案[英文]11-05
-
美国农业部:合作社是什么?以及成员、理事、经理和雇员的角色10-12
-
Baqui Khalily: Capacity Building for Cooperatives08-22
-
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写参考大纲08-09
-
王景新:中国乡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趋势、问题与政策07-28
-
范金旺: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管理07-20
-
Gall & Schroder: Agricultural Producer Cooperatives as Strategic Alliances07-12
-
霍学喜:农民专业合作社功能及服务模式06-22
-
农业部:首批6663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联系方式06-12
-
王征兵: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思路与对策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