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特别推荐
专业合作社成为福建三明农民增收的“擎天柱”
作者:     来源:中国农民合作社研究网     日期:2013-01-18  浏览:54

  去年是联合国确定的第一个国际合作社年。日前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要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机制、增强农村发展活力。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于提升农业专业化、集约化、组织化、社会化水平具有重要引领作用。近日,市农业局入户调查了8家合作社、40户社员,梳理了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助农增收的5个支撑点(即统一投入品供应、统一生产性服务、统一产品销售、规模经营和提升品牌),本报记者调查了其中发展最快的大鹏柑桔合作社。

  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于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带动农民增收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2012年底,市农业局采取入户调查等形式,对挂点帮扶的8家合作社、40户社员进行了调查访谈。

  这8家合作社中,有6家为市级以上示范社,涵盖种植、养殖和加工等各领域,社员家庭人均纯收入达24078元,比所在乡镇、村分别高出1-3倍,其中人均纯收入最高为28571元(宁化县誉源竹鼠专业合作社)。

  这些合作社都具有比较规范的运行机制和完善的服务功能,带动产业发展和社员增收。具体体现在以下5个方面:

  统一投入品供应促增收。合作社通过统一购买肥料、农药、饲料、种苗等生产投入品,有效降低生产经营成本。尤溪县后楼瓯柑专业合作社设立农资供应站,统一采购农资,供应给社员的农资价格比市场低10-15%。如社员叶登明种植瓯柑30亩,2012年的肥料、农药支出14900元,比非社员农户减少成本2360元,家庭人均节支增收560元。

  统一生产性服务促增收。合作社通过统一提供专业化、集约化的生产性服务,缓解了社员家庭生产经营压力。沙县夏茂益鑫农业合作社统一购置各类农机76台,有专业服务队员36人,可提供各类农机服务1.5万亩、统防统治3.5万亩、机械烘干粮食400吨等全程社会化服务,使生产效率提高(机插、机收的每亩成本分别比人工减少37元、70元)、规模扩大(户均承包耕地68亩),社员增收效果明显,如社员张登茂夫妻两人承包耕地80亩,仅烟后制种一季的纯收入达10.2万元。清流县沧龙渔业专业合作社设立鱼病防治医院、推广使用微孔增氧机、成立专业捕捞队,不仅大大降低生产成本,还提高了养殖规模和养殖密度,社员平均养殖规模达25.2亩,亩产鲜鱼1500公斤,每亩收益达3300元,仅此一项社员户均纯收入8.32万元、人均纯收入达2.25万元。

  统一产品销售促增收。合作社采取农超对接、农社对接和设立直销店等做法,实行产品统一包装、储运和销售,既节约了营销成本,又在产品定价权方面争取主动,有效缓解了农产品卖难问题。后楼瓯柑专业合作社成立前,果农低价竞销,成立后价格逐步从1元∕公斤提高到3元∕公斤。宁化县誉源竹鼠专业合作社与社员养殖户签订产品回购合同,社员生产的竹鼠种苗和商品竹鼠均由合作社统一销售,商品鼠每公斤160元,种鼠每对300元,目前从事竹鼠养殖的社员达79户,户均纯收入8.2万元。

  规模经营促增收。合作社实行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生产,效益不断提升,带动越来越多的农户从小生产走向大市场。沙县夏茂益鑫农业合作社集中流转耕地5200亩,统一实行烟-杂交水稻制种轮作模式,采取连片规模种植、统一生产服务和技术指导,不仅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土地利用率,还有效节本增效,2012年平均亩产值达6176元,比种植双季稻亩增收一倍,社员人均纯收入达26750元,比夏茂镇农民人均纯收入高出1.7倍。

  品牌提升促增收。合作社着力提升农产品质量、加强宣传推介,逐渐成为品牌农产品经营的主力军,市场美誉度高。清流县嵩溪爱珍豆腐皮专业合作社的“鑫珍”牌商标在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中估值达2670万元,相继荣获“福建名牌农产品”、第九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金奖等荣誉称号,产品销往上海、广东、浙江、江西、湖南等大中城市的大型卖场,并远销德国、新加坡,产品平均价格也从3年前的19元∕公斤提高到23.8元∕公斤,2012年产品销售收入达1700万元,社员户均纯收入达8.15万元,家庭人均纯收入达2.37万元。

  今年,市农业局将按照“经营规模化、运作实体化、营销品牌化、产权明晰化和管理民主化”的要求,全面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建设“五化”工程,在驻乡巡村服务“三农”、千人进社促发展、专家“八个一”等活动中,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指导、扶持和服务力度,进一步提升合作社规范运作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在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中发挥更大的示范引领作用。

中心动态
资源共享
合作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