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特别推荐
中国城乡金融报:“围绕“四化同步”建立农村个人金融服务新模式
作者:     来源:中国农民合作社研究网     日期:2013-01-23  浏览:74

  党的十八大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展望未来,笔者认为,农村金融机构应紧紧抓住“四化”同步发展、城乡发展一体化、国家促进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户籍制度改革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带来的新机遇,建立农村个人金融服务新模式。

  工业化是农村个人金融服务新机遇的切入点。农业工业化的进一步推进将有力地促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订单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创业园和从事农业与工业对接的农产品深度加工、来料加工等延长农业产业服务链的发展,农业银行(601288,股吧)通过产品、服务创新,满足产业链上下游农户、订单农户、合作社社员、农村个人生产经营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金融需求,有利于提升农行在农村金融市场的竞争能力。

  现代化是农村个人金融服务新机遇的基本点。农业现代化使土地比较收益增加,设施农业、品牌农业、观光休闲农业、都市特色农业、花卉园艺农业等将得到规模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从传统的种养殖业者转变为种养大户、农机大户、农产品流通市场经营户、农产品经纪人和农家乐经营者等,解决好因第一产业升级带来的购买农业机械、运输设备、农业生产资料和二、三产业带动的商贸流通、生产经营等基础性金融需求,有利于农行巩固农村市场客户基础。

  城镇化是农村个人金融服务新机遇的着力点。城镇化率的提高将带动农村产业结构、就业方式、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等一系列由“乡”到“城”的重要转变,衍生出旺盛的金融需求。除常规的存贷款、支付结算等基础服务需求外,农民在城镇的置业、专业市场经营户的展业、务工返乡人员创业、土地流转后种植大户的规模化经营所衍生的金融需求,特别是城乡一体化推进中,针对社保、医保、农业补贴等公用事业项目代理金融需求,有利于农行提升农村地区的价值创造能力。

  农村金融机构可从以下几点入手建立农村个人金融服务新模式。

  确立农村个人金融业务目标定位。应从战略角度去重视和认识农村个人金融业务市场发展前景,围绕农业产业链、资金链、物流链和农村政策流、资金流、物资流、信息流等各环节,筛选种养大户、订单农户、各类种植基地的承包户、“五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核心成员、信用村内的经营大户、交易活跃的农民经纪人、中小企业主、本部在县域的大型公司高管、建筑承包商、大型优质批发市场、商贸企业的经营户等,作为农村目标个人客户和主要营销对象,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找准商业运作与服务“三农”的结合点。

  建立适合农村个人金融服务的有效模式。要通过多种形式建立农村地区个人金融服务载体,以有效解决基础服务能力不足的问题。一是优化网点布局,增强农村地区物理网点辐射能力。物理网点设置要尽可能与政府规划调整相一致;在撤并后的乡镇或资源和人口集聚的地方,可以布放自助终端或设立自助银行,提高网点覆盖率。二是建立流动服务团队,作为物理网点服务的补充。针对农村地区个人业务布局板块化、主体多元化、产业特色化及时间季节化等特点组建专业性的服务团队为客户上门提供金融服务,在节省固定成本的同时解决农村地区服务半径的问题,延伸服务链。三是建立农村联络员服务体系。可选择行政村或新农村社区中有能力、有信誉的人员或“惠农通”服务点负责人建立农村联络员服务体系,向农村居民宣传金融产品,收集金融需求信息,通过联络员构建起农民和金融机构畅通交流的平台。

  提升农村地区金融服务的综合能力。随着农村“新四化”进程加快,农村个人客户的需求内涵和外延发生了深刻变化,农村金融机构应针对农村个人客户收入不断提高、消费水平不断提高、消费结构不断向享受型和发展型转变的特点,研发适销对路和个性化的金融产品。

  如可针对农村地区个人客户对于存款利率敏感度较高的实际,定向研发一些存款类产品;利用农村个人信用,设计农村个人无抵押小额贷款产品;结合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全部登记发证的实际,探索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质押贷款;探索发展大型农用生产设备、林权、水域滩涂使用权等抵押贷款;针对一些地区农业生产规模化程度较高的特色,依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合作社组织,实施个人资产业务“模式化、集约化、专业化”经营,探索运用“个贷中心”经营管理个人资产业务的模式经营管理农户贷款。

中心动态
资源共享
合作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