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特别推荐
中证网:农业现代化系列研究——兼收并蓄 因地制宜
作者:     来源:中国农民合作社研究网     日期:2013-01-23  浏览:55

  本篇首先对于当前我国农业发展的现状进行了梳理,指出了我国耕地资源相对于人口并不丰富、且分布不均匀,粮食产量增长缓慢,农业科技水平较低等问题。并参考了美国、日本、巴西等已经完成或者基本完成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国家的经验和教训,针对于我国自身的地理条件、自然环境、经济基础、历史因素等,辩证地看待我国推进农业现代化的优、劣势,选取了兼收美日模式、不采用单一指标、单一时间点审核的路线。

  现行农业现代化发展障碍

  农地产权的非主体化表现在农户土地产权不完全、不明晰和不稳定。农地产权非主体化使农民处于交易的弱势地位,农户对于耕地和宅基地没有相应的处理权,势必也就削弱了土地市场交易的平等性,农业市场化程度降低。农村青壮年通过务工、上学、参军等几种途径实现了城市化,但无法实现农村剩余人口的完全转移。对于金融机构来说,绝大部分是只存不贷,造成我国农村金融资本只流出不流入的局面。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时间较长,农业科技的效益相对程度较差。现行主要是通过生物、化学产品间接转移,直接转移方式较少,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我国农业生产要素市场体制不健全,生产要素流通不畅。

  海外模式借鉴

  美国、日本结合自身特点,适时出台相关政策,引导农业现代化发展之路切合资源禀赋、经济基础,短时间内取得成功。巴西等拉美地区由于缺乏最为基础的土地分配相对均等化改革,造成了农业经营规模相对于工业化和城市发展的极度超前,再加上长期实行重工抑商政策,大量农村失地人口过早地涌入城市,有违配第克拉克产业结构理论中所蕴含的产业协调发展规律。

  未来发展路径

  我国具备实施美日两种模式的地理环境,我国的优势在于相对平均的土地使用权制度,但非私有化的土地制度造成农地产权非主体化,阻碍了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通过发展服务业,用现代经营方式和服务技术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以及产业内部部门的优化升级。这样的路线基本契合我国目前人口老龄化、人口红利减退的发展方向的。政府也应该对农业加以必要的保护,通过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实现农业现代化进程。

中心动态
资源共享
合作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