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特别推荐
江苏:山芋的故事——金坛市罗村特种山芋专业合作社一年销售收入1150万元
作者:     来源:中国农民合作社研究网     日期:2013-01-24  浏览:122

  “3斤礼盒装紫山芋50元,紫山芋粉丝一斤100元。真没想到,我们的产品会受到上海、苏州市民的欢迎。”

  在刚刚过去的这个星期天,新职工倪晨鑫目睹带去的1吨多产品在江阴农展会上一销而空,回到生产基地仍按捺不住心头的兴奋。

  吴保生边听边笑。这,正在他的意料之中。

  一个带头人

  2007年,在外经商办企业20年的吴保生,回到金坛老家薛埠镇赤岗村,眼前的丘陵山地仍像多年前一样——离村近些的,有村民种上黄豆、芝麻;离村远的,长年荒着,杂草丛生。

  看着这些,吴保生心里很不是滋味。都说“靠山吃山”,为什么家乡父老守着山地富不起来呢?山坡不能种水稻,但土壤特别适宜种山芋。不少村民也种过,但大多是自给自足,多了,也只是加工成淀粉卖,收益不高。

  吴保生找村民商量,普通山芋效益低,那就加工成粉丝;引进新品种试种,多个品种多条路。

  说干就干,在村干部支持下,吴保生组织成立了金坛市罗村特种山芋专业合作社,当年种植2000多亩,产品统一注册“罗村坝”。

  一套机制

  首先,让普通山芋效益提上去。

  合作社统一供苗、统一施肥、统一管理,几年间亩产提高了1000斤;再经统一包装和销售,效益比村民原先自种自收增加了1000元。

  吴保生引进日本紫心山芋和美国山川紫山芋试种,一举成功。不料,那年春节后一场强冷空气袭来,零下8度,把用草木灰覆盖的15吨留着做种的紫山芋冻坏了一大半。

  吴保生摸摸这个,再摸摸那个,急得说不出话来。

  第二年,他采用传统地窑储藏,种终于保住了。去年,紫山芋已扩种到1000多亩,种得好的,亩效益已经接近1万元。

  合作社一开始就与镇供销社合作,既解决了创业初期资金不足的困难,还拓宽了销售渠道。116名社员既是种植户,又是股民,合作社年底拿出利润的30%进行“二次分配”。

  村民杭虎庆一家原先种20亩稻田和山地,年收入2万元出头。加入合作社后,稻田种上软米,收割后种黑大麦;山地种紫山芋,收了,接着种马铃薯。儿子、儿媳现在到企业上班,抢收季节请假回来帮几天忙。全家年收入,已经超过10万元。

  一条销路

  目前,合作社自身种植以及带动种植山芋6800亩,年产7000万斤,加工制粉1600吨。不用化肥、不施农药的山芋制品,大受市场欢迎,去年一年销售收入1150万元。

  在村上成立合作社的同时,吴保生还在金坛城区开设了两个农副产品直销中心,这也成了“罗村坝”产品的宣传窗口。经市供销合作总社牵头,每年参加海峡两岸(江苏)名优农产品展销会,都能拿到第二年销量近半的订单。

  “上海一家超市年需1600吨粉丝,太仓一家农贸市场每日要货780斤粉丝,这些订单都不敢接,供应不上啊。”吴保生透露,下个月,投入300万元新建的1200平方米标准厂房内,引进的全自动粉丝生产设备将安装到位,到时候,淀粉进去,干粉丝出来,生产能力将大幅提高。

  近两年,吴保生先后被评为常州市十佳农产品经纪人、常州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模范带头人,创业项目还被评为常州市党员创业“扬帆行动”示范项目。

中心动态
资源共享
合作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