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特别推荐
菜园子到菜篮子频遇四尴尬
作者:     来源:中国农民合作社研究网     日期:2013-01-25  浏览:46

  【生活小镜头】

  上午10点钟,惠客家超市小桥店的蔬菜区已是人头攒动,附近居民早早地来到店里选购刚刚从惠客家超市蔬菜基地配送的蔬菜。“这里的菜相对便宜,而且是本地菜。”正在挑拣青辣椒的市民徐大妈说。

  【记者看落地】

  农超对接是搞活流通、扩大消费、繁荣农产品市场、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增加农民收入、保障食品安全和改善民生的有力助推器,更是由政府引导、企业运作、基地参与、多方受益的民心工程。然而记者走访发现,农超对接在我省落地过程中却频频遇尴尬。

  尴尬一:本地蔬菜喂不饱超市

  我省蔬菜种植组织化程度较低,仍然以“一家一户”分散种植为主,具有种植品种少、种植面积小、设施现代化水平低等特征。同时,我省蔬菜季节性强,难以持续供应农超对接的超市。

  尴尬二:投入大资金周转不畅

  果蔬种植基地在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和现代化设施农业建设等方面投入较大。超市一般采用银行结算支付方式,大多在收货半个月后才能把现金打到合作社账户,这样对于资金有限的合作社来说,资金周转就成了问题。

  尴尬三:西红柿大小参差不齐

  超市对果蔬品质要求很高,但本地的蔬菜产品往往良莠不分,例如西红柿等,在大小规格、重量等方面缺乏统一分类。

  尴尬四:甜蜜包袱让超市心寒

  目前,超市生鲜蔬菜经营费用较高,表现在人工费用支出较大,水电消耗也大于其他商品,叶类蔬菜销售损耗率较高。作为聚客商品,很难实现盈利。这对以营利性为主的经济组织——超市来说,经营生鲜蔬菜实质上是甜蜜的包袱。

  【委员献良策】

  小菜园做成大产业

  民革青海省委建议继续提高农产品生产组织化程度。增强合作社在集中采购、统一销售、金融保险和技术服务等方面的综合功能,一些大的合作社也可以联合小的合作社、散户和村民“抱团”运营。加强组织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由生产合作向加工销售合作转变,延长产业链条,实现产品多品种化的同时提高产品附加值。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与龙头企业联合起来,组成农户+合作社+龙头企业的利益共同体。同时,优化政策环境,加大农产品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加强农产品的标准体系建设,推进标准化生产和流通。

中心动态
资源共享
合作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