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特别推荐
冯崇宝:建立专业合作社 力争让本村蔬菜走出国门
作者:     来源:中国农民合作社研究网     日期:2013-02-04  浏览:104

  近日,山东省惠民县的一名蔬菜批发商到李庄镇冯马村收购黄瓜。村党支部委员、村委会副主任冯崇宝赶到蔬菜小区帮助菜农们过秤、装车。这客户是冯崇宝联系来的,客户来了他得过来打个招呼、帮帮忙。

  冯崇宝曾经做过农副产品经纪人,在一家食品公司做过业务经理,后来,那家食品公司改制,他就辞职回家继续尝试做市场销售、冷库储存。2008年,在自己做生意的同时,他还在大年陈虎生果蔬加工有限公司做了兼职业务员。2009年,因为做农副产品营销初见成效,冯崇宝得到了村民们的肯定和认可。

  帮14户村民建起蔬菜大棚

  2011年5月的村“两委”换届选举中,冯崇宝当选为村党支部委员、村委会副主任。

  2011年8月,受镇政府的推荐,冯崇宝参加了省财政厅在潍坊畜牧职业学院开办的新型农民创业培训。通过培训,他学到了很多知识和先进经验。回来后,冯崇宝和村民促膝谈心,了解群众对农业发展现状的看法和下一步的期望。

  2011年10月,冯崇宝组织并参与了冯马村现代农业研讨和考察活动。冯崇宝先后带领群众到潍坊、聊城、邢台等省内外蔬菜种植基地考察学习。通过多次商讨,村“两委”决定帮助14户村民发展日光温室大棚。

  2012年12月初,冯马村14个大棚的黄瓜开始上市,由于规模偏小,省内的大客户招不来,县内的客户又给压价。淄角的黄瓜一公斤4.2元,冯马的黄瓜只给3.2元。了解这一情况后,冯崇宝急了。他借助自己的客户引来了济南和天津的蔬菜经销商。2012年12月20日之后,冯马的黄瓜价格追平了淄角的黄瓜价格,达到了每公斤4.8元左右,这季黄瓜每个大棚收了6万元。

  当前,又有20户村民要求村“两委”帮助他们建蔬菜大棚。冯崇宝正与村“两委”其他成员一道,谋划大棚建设的问题,初步计划2013年春季动工。

  力争让本村蔬菜走出国门

  蔬菜小区建成后,冯崇宝并不满足。冯马村是个典型的蔬菜种植专业村,但多年来效益不高也不稳定。为此,冯崇宝决心一方面发展订单农业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一方面改进种植模式提升农产品质量,力争使当地农产品打入国际市场。

  为了提高莴苣产量,冯崇宝2011年秋做了一个试验,改以往莴苣苗出土就撕破塑料薄膜的做法为越冬后再撕破塑料薄膜。结果莴苣苗由原来的成活率65%提高到98%,产量从每亩3000公斤左右提高到4350公斤。为了推广这一种植模式,2012年秋他又用自己的4亩地做起了试验。“还有几户村民也和我一起做这个试验,他们一共种了10亩莴苣。”冯崇宝告诉笔者。

  2011年9月,冯崇宝牵头注册成立了浩东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他与30户村民签订了39亩的种植合同。收获时市场价为每公斤0.32元,他按保护价0.4元收购。2012年,他与183户村民签订了207亩的莴苣种植合同,向社员免费提供种子和技术,产品由合作社统一收购,保护价为0.4元一公斤。下一步,冯崇宝要谋划辣椒合同种植的事宜。“莴苣辣椒套种很适宜。市场价高于保护价,合作社就以市场价收购;市场价低于保护价,合作社就以保护价收购。这样,村民一亩地纯收入能达到4000元。”冯崇宝之所以这么有底气,是因为他与市内几家农产品营销和加工企业达成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此外,为了规避风险,2012年春季他投资建设了6个总容量为360吨的加工池。2013年,他计划再建10个这样的加工池。辣椒、莴苣收获后价格好可以卖出去,价格不好就依靠初加工,达到储存、增值的目的。

  为了提高宣传效果、畅通产品销路,冯崇宝个人出资为合作社在阿里巴巴网站注册了诚信通网页。网页的注册有效提高了合作社蔬菜的知名度,为农副产品销售找到了新的途径。

  为了让更多的农副产品走出国门,冯崇宝于2012年秋季申办了有效期十年的出国护照。春节过后,冯崇宝将先后去孟加拉国、迪拜、荷兰考察。据他介绍,去孟加拉国和迪拜为的是考察国际市场上农副产品的走向和销售情况,去荷兰是为了学习蔬菜种植模式和管理技术,推动当地农副产品质量与国际标准接轨,实现农副产品出口增效。

中心动态
资源共享
合作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