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特别推荐
李晓海等;河南省信阳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创品牌
作者:     来源:中国农民合作社研究网     日期:2013-02-20  浏览:89

  党的十八大提出发展农民专业合作和股份合作,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也提出着力培养新型经营主体,既注重引导一般农户提高集约化、专业化水平,又扶持联户经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着力发展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民合作组织和多元服务主体,通过提高组织化程度实现与市场的有效对接。 在此背景下,本报特推出“走近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系列报道,聚焦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土地股份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专业大户的经营发展情况,探寻其金融需求以及相关的农金机遇。

  “茶叶还没长出来就卖掉了!”几年前,像这样的事,在享有“中国茶都”之誉的河南信阳还是人们津津乐道的新闻。如今,随着当地茶农越来越多地加入茶叶专业合作社,过去的新闻变成了“家常便饭”。今年还没开春,当地茶叶已被订购一空。

  在信阳毛尖的主产地浉河区,茶叶专业合作社就有245家。仅设在浉河港乡的文新有机茶合作社,入社茶农达3000多户,辐射带动茶园30万亩,户均年增收5000元。合作社的发起人文新茶叶公司下辖4个分公司、108家专卖店、22家茶馆、2个加工厂,在全国大中城市设立了318个代理经销商,产品进入各大超市。

  据信阳茶叶办的一名负责人介绍,信阳毛尖在2011年品牌价值达45.71亿元,位居全国第三位,在全国“最具影响力十大茶产地”评选中,以绝对优势获得第一位。

  目前,在信阳全市165万农户中,象浉河港乡茶农一样成为合作社社员的有56.78万户。在2009年4月信阳市获批“河南省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时,全市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只有252家,会员5.8万户。而如今,信阳市已发展种植、养殖、农机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4912家,总量居河南全省首位,带动农户89.22万户。合作社社员年均增收达20%以上。

  品牌化发展

  信阳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呈现三个趋势:

  机械化发展。全市农机专业合作社567家,拥有旋耕机、收割机、插秧机等机械2万余台(套),辐射带动农户20余万户,助推农业机械化率达到80%以上,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在平桥区亿运农机专业合作社,拥有旋耕机、收割机、插秧机等大中型农业机械46套,建有占地面积20亩的标准化育秧工厂,合作社流转土地2400多亩,创办了优质粮种植示范基地,承接由袁隆平院士主持的杂交稻高产攻关试验,试种单产达到869公斤。

  品牌化发展。信阳农民专业合作社累计注册商标193个,获得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证书”和省“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证书”166个,国家级和省级标准化示范基地7个,培育了佛灵山生态茶、文新信阳毛尖等一大批知名品牌。同时,合作社与合作社之间强强联合,分县区成立联合总社,分行业成立80多个联合社“抱团”发展。在农业部等国家12个部门公布的首批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名录中,信阳就有34家。

  规范化发展。通过培训、引导、监督等手段,推进标准化管理、标准化生产、标准化创建。如马氏茶叶合作社采取“一分散六统一”的经营模式,即“分散种植、统一培训、统一收购鲜叶、统一管理、统一加工、统一品牌、统一销售”,茶园面积达28000亩,入社农民700余户。

  融资渠道多元化

  合作社的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支持。从信阳当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来看,其实际融资渠道呈现多元化特点。

  内部融资。包括资金融资和土地、机具、林权折价等形式的实物入股。

  金融贷款。主要从传统农村金融机构、小额贷款公司和资金互助社等获得,针对合作社发起人、牵头企业和合作社社员发放,不直接对合作社本身,担保方式灵活多样。如农行信阳分行10个亿的农户贷款,其中2亿元采取“合作社+农户”模式。

  除此之外,还有政府扶持和民间借贷这两个融资渠道。

  浉河区是信阳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代表区域。全区共登记注册农民专业合作社655家,注册资金22亿元,吸收社员6.9万户,约占全区农户总数的70%,覆盖所有行政村,平均每个行政村有4个以上。主要有茶叶、粮食、苗木等种植、养殖合作社,同时出现了土地流转合作社和劳务合作社等新型合作社。比较典型的有豫丰蔬菜专业合作社,目前流转土地2000余亩,发展标准化鳝鱼网箱养殖基地、钢管无柱温室及露天无公害蔬菜瓜果基地,年产商品蔬菜7000吨、商品瓜果2000吨、无公害商品鳝鱼10万公斤,成为信阳“菜蓝子”工程的重要生力军。目前,浉河全区有23家鲜活农产品合作社开展了“农超对接”。

  管理须加强

  记者注意到,虽然发挥了农民增收、农业增产、农村发展的“引擎”作用,但经过几年的大发展,合作社积累了一些需要解决的深层次问题。

  首先,一些合作社组织松散,对社员生产的源头和过程难以控制或疏于控制,一旦农副产品的质量出现问题,对此类合作社的打击是致命的。其次,一些小型合作社拓展市场的能力弱,缺乏渠道和资源,生存堪忧。第三,管理问题。在一些地方,上规模、有实力的专业合作社数量不足,一些人为了套取投资、免税、补贴而成立松散或“空壳”合作社。还有的合作社不规范经营,谁来监管、怎么约束还需探索,如信阳市一家合作总社就因此被吊销营业执照。

  此外,还存在融资担保问题。由于合作社本身不具备信贷主体资格,不具备对社员的担保资格,所拥有的农村物权不能抵押,即便有的能够抵押,但由于农村交易市场限制难以实现。一些合作社为了从银行融资,让社员承贷后进行挪用。同时,对社员自贷自用的,很多合作社难以进行有效约束,不利于金融机构进行支持。

中心动态
资源共享
合作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