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特别推荐
股城网:农村金融改革迎来历史机遇期
作者:     来源:中国农民合作社研究网     日期:2013-02-21  浏览:54

  2月19日,中国银监会发布《关于做好2013年农村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银监办发〔2013〕51号),通知不仅明确提出了“加大涉农信贷投放”的要求,而且还对信贷投放额度有了明确的界定——“贷款增速不低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不仅提出了“积极推进涉农银行业金融机构体制机制改革”,而且还对投放倾斜对象也首次锁定在了两大重点领域——“新型农业生产经营组织”与“城镇化建设配套金融”。通知的对象不仅涵盖各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等国家队,也包括各省级农村信用联社。

  这意味着,今后相当一段时期内,农村金融改革的重心都会围绕农村金融机构的体制机制改革来进行,农村金融服务的主基调都会围绕“新型农业生产经营组织”与“城镇化建设配套金融”来展开。

  其实,无论是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还是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都突出强调了“推进农村金融改革”的要求。

  笔者以为,之所以将“推进农村金融改革”放在如此重要的程度,主要是因为在我国宏观经济出现流动性过剩的背景下,农村金融体制改革问题仍较为突出。从农村金融的市场需求来看,需求主体发展程度较低,银行融资风险较大。比如农户家庭收入低、资产少、抵押品更少。涉农企业资产规模整体较小、经营效益较低、抵押物少,对银行吸引力不够。

  从农村金融的供给主体看,其结构也不尽合理,不能有效满足市场资金需求。由于县域内的工、农、中、建和邮储银行不是法人机构,且受体制机制限制,自主权限较小,审批链条较长,业务开展不够灵活,难以对县域经济形成金融支撑。尽管截至2012年末,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余额17.6万亿元,同比增长20.7%。但与庞大的农村金融需求相比,农村金融的供给率依然较低。

  从网点布局来看,目前乡镇上的主要金融机构是信用社和邮储银行。从市场资金满意度来看,由于各种原因许多农户不愿或无法从银行业金融机构获得贷款支持。从市场份额方面来说,农村信用社是目前农村金融市场主要的市场占据者和资金供给者。这或许也是银监会本次专门提出鼓励农村信用社改革为商业银行的初衷所在。

  与此同时,近年来,在银行业金融机构快速扩张的情境下,经济发展落后地区或农村地区银行业“抽水机”现象日益突出,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大量设立不仅没有有效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反而造成当地大量存款的快速流失,对当地“三农”发展起到了一定负面作用。

  解决我国农村金融问题,加快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步伐,既是我国金融业急需解决的问题,也是与下一届政府提出的“推进城镇化进程”相配套的重要的制度保证。因为其根本目的仍是着眼于为未来的长期增长确立基本的制度框架。

  涉农金融体制机制改革是大框架,涉农金融服务才是实实在在的内容。对于到底如何“改善农村金融服务”,银监会相关负责人2月19日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加大涉农信贷投放,就是要将有限的信贷资源重点投放到“三农”领域,确保涉农贷款增速不低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实现涉农信贷总量的持续增加。对于推进涉农银行业机构体制机制改革,首要的是在保持县域法人地位不变的前提下,稳步推进农村信用社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鼓励农村信用社和农村商业银行下沉服务网点;稳步推进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培育,机构重点布局中西部,业务重点支农支小等。这位负责人表示,2013年银行业机构要优先安排信贷资金满足稳定发展农业生产、强化现代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以及支持新型农业生产经营组织的信贷需求。

  显然,选择将农村金融改革和增强农村金融服务作为当前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这是非常及时的、非常重要的时间窗口。

中心动态
资源共享
合作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