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特别推荐
张楀:农业合作社带领农民增收致富
作者:     来源:中国农民合作社研究网     日期:2013-03-03  浏览:86

  出于最初的兴趣,放弃城市生活的便捷和稳定工作带来的不菲收入,涉足农业种植,到成立农业合作社,短短的几年里,全国人大代表,重庆黔江区天禹人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楀用自己的行动带领当地农民实现增收致富。

  偶然机会涉足农业种植

  2007年底,从成都带着肥料到黔江做销售推广的偶然机会让张楀接触到了农业种植,带着新鲜感,张楀从当地农民租来几十亩地开始从事蔬菜种植。张楀一开始便从成都买来最好的种子进行种植,但是由于缺乏专业的农业知识,加上没能掌握黔江本地的气候土壤特性,这次尝试以失败告终。

  然而,这次失败的尝试并没让张楀撤退,通过引进先进种植技术,品种筛选改良等几番“折腾”,张楀在2009年逐渐扭转了亏损的局面,而更重要的是,她发现,当地农民的亩产量远远低于自己。比如辣椒,自己采用经改良的种子,亩产则可达4000-5000斤,而当地农民亩产仅有2000斤左右。这一发现让张楀看到了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希望。

  合作社助推农户增产增收

  张楀调查发现,长期以来,黔江当地农民并没有种植经济作物的观念,基本是分散种植,自产自用。加上农民采用的育苗技术差,出苗率低,种子浪费严重,产量自然不高。于是,在2010年,张楀决定成立专业合作社,向农户推广自己的种植技术以提高产量,同时也扩大自己的种植产业。

  合作社确立了“集中育苗,保护价统一回收”的方式,根据市场需求,统一规划品种,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统一育苗,并免费发放给农民种植。同时,种植前和农民签订最低保护价收购合同,以解决农民对销路的顾虑。

  获益于先进的种植技术,合作社成立当年,参与农户便尝到甜头。大塘村2组的刘德云,只种了1/3亩辣椒便获得1520元收入,王绍辉4亩地收入15000多元,相比以往传统作物每亩地1000元左右的产值,农民的收入得到实实在在的增加。

  短短三年 成果不菲

  合作社不仅提升了农户的收入,还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合作社的大棚育苗基地,每个月平均可提供35个工作岗位。

  从去年10月份农闲后到基地的徐大姐则表示,虽然在合作社每天工钱只有五六十块,不比外出打工高,但上班时间则相对灵活。更重要的是就在家门口,每天都能回家照顾老人小孩,平均下来,每个月也能有一千多元的收入。

  成立两年多来,合作社已在水田乡大塘村流转土地100多亩用于标准化生产及示范、技术培训;在太极乡李子村已建成集育苗、新品种筛选和品比功能于一体的示范基地200亩。合作社发展的蔬菜种植面积跨太极乡、水田乡、新华乡及冯家街道等6个街道镇(乡)2000多亩,带动了近1000户农户增收致富。

  融资成难题

  由于农业产业投资周期跨度大,仅品种选育到大面积种植回收,平均需要三至五年,在这段时间中,合作社均只有投入而无收入。同时,由于合作社并无自己的固定资产,土地亦是通过流转租用,在银行融资方面,便只能靠张楀的个人资产进行抵押贷款,因此资金便成了张楀不小的难题。她更坦承其中的风险,“如果仅仅盯着眼前的利益,没有长远的目光,是很难把合作社坚持下去”,张楀谈到。

  如果最开始张楀是出于好奇与新鲜从事农业种植,那坚持走合作社的道路则更多的是出于她的社会担当以及带动村民致富增收的决心。

中心动态
资源共享
合作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