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特别推荐
新华日报:田间地头找症结 议事殿堂求答案
作者:     来源:中国农民合作社研究网     日期:2013-03-10  浏览:55

  如何发展好农民专业合作社、资金互助合作社?如何切实保护农民承包地经营权和征地增值收益?聚焦“三农”面临的新瓶颈,是江苏代表、委员“两会”提案建议的热点。会前,他们深入田间地头调研,寻找问题症结所在;会上,他们碰撞观念,在议事殿堂寻求答案。

  专业合作,不能重量轻质

  “全国进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农户,已超过农户总数的18%,经过高速发展,专业合作社一些薄弱环节也逐渐暴露。”台盟南京市委主委胡有清委员,会前在各地进行专项调研。他发现,许多农民合作社运行发展资金短缺,国家、省部级项目来源少、渠道窄,且申请手续繁琐,扶持资金不足,加重了合作社资金短缺状况。

  “多数合作社内部组织机构不健全,结构松散、管理粗放,缺乏有效的民主监督机制,存在少数人说了算现象。”胡有清在提案中直言,许多地方政府和农业主管部门观念有误区,对合作社发展重量轻质。由于注册合作社门槛低,大建合作社也成了基层干部彰显政绩的捷径。

  “要方便合作社融资,农村金融机构应适当放宽贷款条件,对实力强、资信好的合作社可授予一定的信贷额度;对参加合作社的农户,可增加农民小额贷款额度,允许以不动产抵押贷款。”他建议,合作社成员出资结构应相对合理,尽量避免一股独大。同时,要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对合作社理事长、财会管理人员、技术服务人员进行有计划的培训,吸引大学生、大学生村官参与或领创办合作社,培养一批合作社的职业经理人。

  资金互助,监管真空要填补

  “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最大优势在根植基层,专门为农民家庭供资金融通服务,地缘人脉优势明显。”省政协副主席、致公党省委主委麻建国委员注意到,农民资金互助社大多未经银监、工商、税务部门审批登记,避开其经营行为的金融性质,但其业务内容却具有金融特征,目前处于缺乏监管的真空状态。

  “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资金短缺与农户数量较多的矛盾较突出。另外,贷款对象主要是涉农项目,使用周期长,回收慢,一般都要1年以上,并且本身不能融资,业务规模难以稳步扩大。”麻建国调查还发现,有的资金互助合作社资本回报率高达15%以上,远高出银行同期存款利率,变相非法吸储的意向十分明显,风险在不断累积。

  “必须要强化合作社性质,尽快明确其行业定位,绝不能任其自然发展,必须杜绝高息吸储。”他呼吁,如果将合作社纳入金融机构和金融行业,则应向其颁发《金融许可证》。同时,应尽快明确相关部门对资金互助合作社的监管责任,制定监管标准及措施,将其纳入金融风险分析和预警系统,确保其健康发展。

  失地农民,权益保护要跟上

  “失地农民队伍在扩大,其权益保障问题也日益凸显。”民盟盐城市委主委蒋婉求代表在一些地方调研发现,许多失地农民已沦为“种田无地、就业无岗、创业无本,保障无份”的“四无人员”,不少人生活水平大幅下降。

  为何会造成这种现象?蒋婉求分析,主要原因是集体土地产权归属不明、征地目的界定不明确、补偿标准分配不合理、征地程序不规范、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等等。

  她呼吁,明确集体土地所有权的主体,明确产权关系,改变农地产权模糊的现状。对在承包期内的土地进行征收时,应对其承包经营权进行量化,给予一定的补偿;明确界定“公共利益”,禁止任何组织以“公共利益”之名征收农村集体土地行经营之实,侵犯农民利益。

  “在征地补偿费的分配上,要坚持补偿费主要用于失地农民的原则,严禁各级政府的截留。”她提醒,应建立土地征用的公告和听证制度,充分尊重失地农民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对征地全程进行监督。

中心动态
资源共享
合作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