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特别推荐
王海斌:退伍军人回乡当起“现代农业兵”——记溧阳市海斌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
作者:     来源:中国农民合作社研究网     日期:2013-04-02  浏览:1055

  王海斌,高中文化,共产党员。

  1994年退伍后,王海斌外出打工,成了一名名副其实的农民工,后来逐步承包了一些工程项目,渐渐有了一定的个人积蓄。这期间,王海斌注意到,每到夏秋农忙季节,农民工都要回乡“抢忙”,一忙就是十天或半个月,既费时又要开支一笔数目不小的往返路费,同时也影响了承包工程的进度。另外,农村留在家中务农的大多为“3899部队”(指妇女和老人),守着几亩地,既辛苦又挣不到钱。王海斌从中看到了新的发展机遇。

  组建合作社2002年,王海斌回到家乡,购置了6台农业机械,成立了机耕(收)服务队,这便是合作社的雏形。几年来,由于王海斌的机耕(收)服务队坚守信誉、讲求质量、收费合理,通过群众口口相传,在当地已经是小有名气。

  越来越多的农户要求服务队托管自己的承包田,也有越来越多的农机户要求加入服务队。欣慰之余,王海斌反而感到了压力,因为信任就意味着责任。他开始思考,如何使服务队规模以及服务范围日益庞大的同时,服务质量也能始终如一;如何使自己和农机户的收益最大的同时,农户的获益也最大。适逢《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于2006年10月31日通过,并将于2007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王海斌萌生了组建合作社的想法。2006年底,在溧阳市各级农经部门的指导和帮助下,王海斌牵头,联合了27家农机户,组建成立了溧阳市海斌农机专业合作社。

  管理重规范王海斌意识到, 组建合作社,只是万里长征迈开第一步,要想使合作社真正成为带动农户增收致富、发展现代农业的载体,还需要做很多的事情。这第一件,便是制定《章程》。王海斌通过学习《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章程》,召集成员共同商讨,制定出了一个符合自身实际的章程。根据章程,合作社建立健全了各项内部管理制度,重点对财务管理与公开制度,成员大会、理事会和监事会等“三会”制度,会议记录制度以及盈余分配制度进行了完善。为提高作业质量,王海斌制订了各类农机作业质量标准,并专门设立了一名质量检查员,对各机组作业实行跟踪检查,及时解决农户提出的质量问题,有效地保证了作业质量。框架搭起来了,如何在框架内有序运作,又成了王海斌的心头事。因此,他一方面将合作社的章程、各项内部管理制度都制作成展板,全部上墙。另一方面,他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既鼓励成员参加市、县、镇、村各级举办的各类培训班,也专门邀请专家对成员进行专门培训,从法律法规的解读,合作社规范化建设,到农机作业技术,一一进行了培训。几年下来,成员的合作意识提高了,各项管理制度也能自觉维护和遵守了,合作社由此步入了有序、规范的运行轨道。

  合作显成效经过几年的发展,在王海斌的带领下,海斌农机专业合作社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截至2012年底,合作社拥有成员584户,管理人员36人,各类专业技术和销售人员20人,拥有各种农业机械269台(套)。总资产达1700余万元,其中农业机械原值375万元。2012年合作社农机服务收入达289万元,成员户均分红2.8万元。合作社服务范围覆盖16个行政村的6708户,服务总面积达3.8万亩(次),成为当地服务面积最大的农机合作社。

  

  合作社先后获得江苏省“平安农机示范社”、省“四有”合作社示范社、省“明星农机服务组织”、“江苏省机插秧竞赛最佳协作奖”、省“五星”示范农机合作社、“全国农机专业合作社示范点”、农业部农机化司江苏省唯一“农机合作社挂钩点”等荣誉。

  合作社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也有力地推进了当地的新农村建设,为农业现代化建设作出了贡献。合作社的建立为农机新机具、新技术的推广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几年来,合作社投入购买现代农机具的资金就达300万元,使周边地区基本实现了水稻生产机械化。合作社通过为农户提供从粮食播种到收割的全程机械化作业服务,比人工作业成本低、效率高,提高了粮食产量。以水稻为例,采取机插秧的田块比人工栽插的田块每亩平均增产50公斤,农户每亩增收80元。

  同时,合作社还有效地转移农村劳动力1100人,让1662名外出务工人员安心工作,农民年增劳务收入1 2 0 0万元。合作社把农机户联合在一起,形成利益共同体,采用合作社管理形式,减少了过去那种你争我夺、降低作业质量等不良现象,和谐农机逐步彰显。

  

  再创新辉煌王海斌并没有止步于眼前的成绩,在看到溧阳大米空有质量优、口感好的优势,但却没有品牌的现状,他决定依托本地优质稻米生产基地,创出自己的品牌。2 0 1 0 年,在他的努力下,建成优质稻米生产基地9388亩,选用“武运粳23号”、“武运粳24号”为大面积当家品种,并小规模引进高档软米“芦玉”、“软玉”等特优品种进行有机种植,申请注册了“满喔香”牌和“溧湖”牌两个品牌。2010年,合作社投资500多万元,新建了年加工能力达2.5万吨的米厂一座,并配套了仓房和烘干、抛光、色选等相应的设施、设备,为保障合作社的正常生产经营和进一步扩大再生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12年,合作社销售品牌大米3200吨,销售额达8126万元,在当地粮食市场挤占得一席之地。

  回看合作社这几年的发展, 王海斌风趣地说:“我是一个兵,来自老百姓,退伍回家乡,当个现代农业兵。”

  (作者单位:中共常州市委农村工作办公室)

中心动态
资源共享
合作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