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特别推荐
江西省安义县支部建在合作社 党旗引领致富路
作者:     来源:中国农民合作社研究网     日期:2013-04-07  浏览:98

  “合作社统一提供树苗和技术指导,统一包装销售,村民以资金和土地入股,年底还可以分红。”安义县黄洲镇新福村村民陈敬海看到了翠冠梨的效益,毅然加入合作社,种上了翠冠梨。2012年黄洲新福村翠冠梨喜获丰收,3000余亩翠冠梨实现年产值400万元,人均增收6000余元,比一般农户高出20%。 从2003年的500株梨树到今天3000余亩,究竟是什么造就了新福村的产业裂变?

  “六种模式”:合作社上建支部

  新福村翠冠梨合作社成立之初,并未设立党支部。村党支部书记刘厚仕担任合作社理事长后,迟迟找不准“感觉”,“很想做大做强,可合作社人员分散,很难拢心聚力。”刘厚仕告诉记者。合作社的生产联系着“千家万户”,单靠理事会无法团结凝聚社员的力量。由于缺乏党组织的凝聚作用,党组织的政治优势、党员的作用难以发挥,致使许多合作社在低速、低水平发展轨道上徘徊。

  按照“合作社发展到哪里,党组织就扩展到哪里”目标,安义县通过探索单独组建、村社合建、社社联建、部门托建、龙头统建、跨区融建“六种模式”,建立健全合作社党组织,让合作社有了“主心骨”。目前, 23家合作社已建立党组织,拥有社员2000多户,党员804人。暂不具备成立条件的,通过选派党建工作指导员,指导开展党的活动,帮助尽快建立党的组织。

  “抱团取暖”:组织引领抵御市场风险

  长均乡新基村是安义县离南昌市区最近的村,2010年,村党支部顺应城市快速扩张需求,领办成立了新基花卉苗木合作社,带动30多户村民发展花卉苗木种植,发展种植面积500多亩,2012年户均增收1.8万余元。“支部建在连上,能出战斗力;支部建在合作社里,就有生机和活力”,合作社党组织的建立,使党建工作与合作社的经营发展深度融合,以前农民“单枪匹马找市场”;有了合作社,农户抱团闯市场。

  有了党组织“唱主角”、当“火车头”,合作社发展驶入了快车道。2012年,在合作社党支部主导下,黄洲鲜菜玉米合作社与当地龙头企业“从玉菜业”开展深度合作,统一由“从玉菜业”进行测土配方,提供种苗和技术指导,50多户合作社农户走上了标准化种植的道路,生产的绿色无公害产品市场认可度高,尽管价位偏高,仍然供不应求。

  新基花卉苗木和黄洲鲜菜玉米合作社的发展并非个例。党组织和合作社一经融合,就显现出强大的生命力。新福翠冠梨、新民杨梅、珠珞枇杷、塘口冬枣等“农”字产业竞相崛起,合作社党组织通过发挥政治核心、组织引领、示范服务和监督保障作用,抓思想引导、抓人才培养、抓技术推广、抓宣传帮带,全方位支持合作社做大做强,越来越多的合作社由“小舢板”成长为能抵御风险、开拓市场,甚至是掌握农产品定价权的“大舰船”,在市场经济海洋中劈波斩浪。

  “村社联创”:实现集体经济绿色发展

  安义县通过探索“党支部+合作社”方式,引导村党组织领办、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市场化利益捆绑机制,将村集体土地、资金、资产等以融资、入股等方式,参与、对接合作社经营,既带动群众增收, 又为壮大村集体经济提供了新思路。黄洲新福村翠冠梨专业合作社由村党支部书记刘厚仕牵头组建,合作社党支部书记由村党支部书记“一肩挑”。在合作社股份制改造中,村党支部征得村民同意,流转村民和集体土地2000亩入股合作社。仅一年,村集体就从合作社分红6万多元。其余如鼎湖西路村入股鼎湖绿能农民专业合作社联社、新民乌溪村以集体闲置资产入股乌溪葡萄种植专业合作社等,村集体经济逐渐有了起色,“钱包”鼓了,也能为村民办更多的公益事业了。

  “双向培养”:致富能手给力农村基层党组织

  在合作社中,由于有了更明确的分工,一大批合作社技术能手、销售能人活跃在生产、销售一线。安义通过在合作社党支部中开展“双向培养”工程,即把技术能手(销售能人)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技术能手(销售能人)。使合作社成为培养懂经营、会管理新型农民的大熔炉,把“好铁”炼成“好钢”。同时,在村党支部和合作社党支部采取“双向进入、交叉任职”方式,把优秀社员选拔到村干部岗位,把村干部培养成骨干社员。同时,采取村企党组织成员兼任、合同聘用、公开推选等方式,把合作社优秀党员推选为党组织负责人。2012年以来,该村已在合作社发展党员22名,把56名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16名合作社社员进入村“两委”。合作社正越来越多地担负起农村干部“孵化器”的职能,向农村源源不断输送新鲜血液,带来生机和活力。

中心动态
资源共享
合作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