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三农透视
王超恩:特色农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广西横县茉莉花产业的实证
作者:     来源:中国农民合作社研究网     日期:2013-05-03  浏览:243

  内容摘要:特色农业是人们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区位优势、技术优势或者环境优势,根据社会需要和市场需要开发出的具有区域性、优质性和比较优势的高效农业,在全球化和信息化背景下,特色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加快技术创新。本文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运用因子分析法分析了影响特色农业技术创新的三个因素,深层次剖析了农业技术创新的现状,提出了引导农业技术创新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特色农业;技术创新;因子分析

  一、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和通信产业的兴起,人们获取和处理信息的成本越来越低,科学技术应用于社会生产的速度大大提高,导致全球的经济增长方式发生了极大的变革,人类社会开始进入一个崭新的知识经济形态。在人类由工业经济社会走向知识经济社会的大背景下,美国著名未来学家Alvin∙Toffler(2006)认为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全球范围内农业将迎来大变革时代,通过应用最新的科技手段,农业也将实现由传统农业向新型农业的转变[1]。中东国家以色列土地贫瘠,资源匮乏,依靠科技进步以及科技知识不断向农业中的注入,实现了1个农民可供养90人的农业奇迹,充分展示了农业技术创新所具有的独特魅力。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国农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农业生产效率不断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快速发展,主要农产品基本实现供求平衡的状况,正在实现由温饱向全面小康社会的转变。但是,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人均耕地面积不足0.08公顷,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3,人多地少的国情仍然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主要矛盾。我国农业发展受到自然资源制约的问题日益突显,耕地面积有持续减少的趋势,单纯依靠增加自然资源投入来增加农产品产出的空间已经越来越小,因此,我国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加快科技进步。欠发达地区特别是中西部的贫困县市的主导产业目前基本上仍是以农业为主,三农问题尤为突出,这些产业的创新能力相对薄弱,在中央的提出的“科技扶贫”的战略下,加快农业技术创新走现代化农业道路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文献综述

  特色农业是人们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区位优势、技术优势或者环境优势,根据社会需要和市场需要开发出的具有区域性、优质性和比较优势的高效农业,实践证明依靠科技进步,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对带动当地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和促进财政增长具有显著的作用。周远清(2010)的研究表明目前我国科研成果转化率只有30%,农业科技贡献率只有49%,分别比发达国家约低40和30个百分点左右,而农业设施高度发达的荷兰,其园艺农业因进行了大量的科技投入,仅5.8%的农业用地就生产了35%的农业总产值。因此,我国要有忧患意识和紧迫感,坚定不移地走依靠农业科技进步不断提高资源利用率、耕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的现代化农业道路[2]。蒋和平(2009)认为目前我国尽管在转基因抗虫棉、抗禽流感疫苗、杂交水稻等领域已处于国际先进水平,但从整体来讲,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的状况并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原始性科技创新成果少、科技成果储备不足等问题依旧突出,农业科技进步还是难以支撑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3]。

  以上学者的研究表明发展以科技进步为基础的新型农业是走具有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必然选择,目前,国内对特色农业的研究主要局限于特色农业的内涵和概念的界定、发展模式、地区发展条件分析和评价的探讨,且在研究方法上基本是以描述性的定性分析为主,对于特色农业创新主体的认识、创新模式的构建、创新知识的价值最大化等等,缺乏深入研究。本文将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利用计量经济学的数理分析方法,以广西横县茉莉花产业为实证研究区域,剖析知识经济时代特色农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及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策略。

  三、农业技术创新影响因素的定量分析

  (一)指标选取

  关于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测评,国内研究已取得不少成果,杨万江(2011)等认为,农业现代化的内容主要包括:国家农业政策;农用土地制度;农业科技进步;农业生产企业规模;农业区域化和专业化;农业劳动组织和规模;农业社会化服务[4]。根据这些内容和特征,我们不难看出影响农业技术创新的主要因素是政府和企业的行为,而专业技术人员作为知识的载体,随着知识经济的深入发展,专业技术人才的储备和专家指导在农业现代化中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因此,在以往学者的研究基础上,我们选取政府、企业、专家三者的行为作为农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

  (二)样本、数据来源

  经过多年的发展,横县茉莉花产业已经成为横县的支柱产业和区域名片,但是该产业进一步发展受到了局限甚至严重挑战,主要表现在生物品种老化问题、传统工艺水平的升级与标准化问题、适应市场能力发展弱小的问题,根本的原因在于原材料创新、产品创新、工艺创新、市场创新、组织创新等方面缺乏系统研究。本研究所用的数据来自于笔者2011年7月对广西南宁市横县茉莉花和茉莉花茶产业的抽样调查,采用现场座谈与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调查对象为横县相关部门、横县茉莉花茶生产的企业、当地农户,以研究公私知识创新及其角色定位、模式选择、创新驱动力等问题。调查过程中,对于问卷中的疑问由调查员给予解释,对不识字的农户做当面访谈和现场记录,提高了问卷调查的质量。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500份,收回调查问卷420份,剔除缺失关键数据的问卷75份,获得有效问卷345份,问卷回收率为69%。

  调查问卷主要由基本情况和影响因素两大部分组成。其中,第一部分为横县茉莉花产业的市场需求和经营困难等。第二部分为当地政府、企业和农民对茉莉花产业发展的态度及其发展水平的感知评分,涉及政府、企业和专家指导方面的题项共计15个;采用LIKERT量表计分法:“非常不满”计1分,“不满”计2分,“一般”计3分,“满意”计4分,“非常满意”计5分。

  (三)实证分析

  为了检验原始指标变量是否适合进行因子分析,首行,对15个影响因素指标和适当性度量进行KMO检验与巴特利特(Barlett)球体检验,得出KMO的值为0.878>0.8,Bartlet球度检验给出的相伴概率(Sig)为0.000<0.01,说明数据阵是相关矩阵而不是单位矩阵,可以拒绝偏相关系数为0的原假设,适合做因子分析。然后,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来提取因子变量,提取因子变量的标准是特征值大于1,从而得到因子特征根及方差贡献率(表1),由表中可知,因子变量有三大特征根:8.934、1.925、1.058,累积方差率达到79.44%,基本符合提取公因子的原则,F1、F2、F3可反映原始变量所提供的足够信息,所以可以选取这3个公因子即3个综合变量进行分析。

1 公因子的特征值、方差贡献率以及累计方差贡献率

成份

初始特征值

未经旋转提取因子的载荷平方和

旋转后提取因子的载荷平方和

合计

贡献率 %

累积 %

合计

贡献率 %

累积 %

合计

贡献率 %

累积 %

1

8.934

59.560

59.560

8.934

59.560

59.560

4.560

30.402

30.402

2

1.925

12.833

72.392

1.925

12.833

72.392

4.375

29.167

59.569

3

1.058

7.052

79.444

1.058

7.052

79.444

2.981

19.875

79.444

提取方法:主成份分析法

   为了加强公共因子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做出更好的解释,需要对提取的3个主因子变量载荷矩阵进行方差最大化正交旋转,从而因子结构更加简单,每个主因子的实际意义具有更加明确的解释,经过6次旋转得到旋转后3个主因子的特征值和贡献率(见表2),公共因子F1对于X1、X2、X3、X4、X5、X6这6个指标的载荷量较大,该因子反映了企业自主创新方面的投入,将之命名为企业行为,F2对于X7、X8、X9、X10、X11这5个指标的载荷量较大,该因子反映了专家指导对于当地产业发展的影响,将之命名为专家指导,F3对于X12、X13、X14、X15这4个指标的载荷量较大,该因子反映了政府层面的活动,将之命名为政府行为,通过因子分析可将15个指标降为3维。

 

2 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a

因子命名

包含的题项

主成份

1

2

3

F1

企业行为

企业技术人员的储备(x1)

企业的新产品生产速度(x2)

企业的信息技术水平(x3)

企业的数据库建设(x4)

企业的花茶工艺创新水平(x5)

企业的花茶工艺创新投入(x6)

.708

.308

.258

.882

.199

.259

.818

.221

.236

.747

.329

.358

.726

.323

.319

.676

.458

.219

F2

专家指导

专家的产业战略指导(x7)

专家对种植技术的指导(x8)

专家对制作工艺的指导(x9)

专家对市场营销的指导(x10)

专家指导时间和次数较为充分(x11)

.361

.842

.209

.188

.906

.195

.242

.883

.149

.229

.905

.139

.457

.706

.188

F3

政府行为

政府制定的产业战略规划(x12)

政府提供的茉莉花信息网站建设(x13)

政府组织的茉莉花展(x14)

政府提供的科技投入(x15)

.194

.135

.868

.329

.243

.782

.297

.163

.767

.591

.204

.633

提取方法 :主成份,旋转法:具有 Kaiser 标准化的正交旋转法

 

    (四)实证结论

  由因子得分矩阵可得到横县茉莉花产业的农业技术创新影响因素(政府行为、企业行为、专家指导)的综合得分FZ,FZ的计算公式如下:

  FZ=0.30402*F1+0.29167*F2+0.19875*F3

  实证结果显示公共因子F1(企业行为)和F2(专家指导)对农业现代化水平的影响力相差不大,而F3(政府行为)的影响则相对薄弱,因此,要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主要从政府参与农业发展入手,我国农业发展的特殊性决定了政府在发展具有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过程中是有着不可或缺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引导农业技术创新的措施

  (一)加大技术创新的财政支持力度,完善科技入户指导机制

  农业技术创新离不开资金的支持,虽然国家中央一号文件连续八年锁定三农问题,出台了“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计划”等一系列措施,旨在通过加大政府财政投入等支持方式加快我国农业现代化特别是农业技术创新的进程,但由于全国各地区的区域发展的均衡度、产业结构、政府财政收支状况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各地区对农业技术创新投入资金的落实程度也不尽相同。因此,建议各地政府要切实落实政策规定的内容,科学合理地运用科技三项经费,引导和吸收外来资金等手段,改变目前农业技术创新科技经费投入不足的状况,做大做强几个技术含量高、产品质量好的农业龙头企业,以点带面,全面提升龙头企业的竞争实力。龙头企业是农业技术创新的核心主体,是农产品生产和储存的重要扩散主体,为了保障其创新人才的供给,政府可以对于聘用农业技术创新人才较多的企业给予税收等方面的政策优惠,吸引其引入更多的技术人才。

  由于农业技术创新周期性长,公益性强,政府和企业要共同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公益性农业技术的推广模式、机制和方法,完善科技入户指导机制,通过组织农民现场观摩和制作展板等多种宣传方式,有效提高了普及农业新技术,同时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优化产权结构和分配机制,以法律法规的形式明确技术创新的权责利,增强企业的技术原创动力。

  (二)营造良好的融资环境,重视自身品牌建设

  为了营造良好的融资环境,推进招商引资,多渠道吸引资金、技术参与特色农业技术创新的战略,增强企业的技术原创能力,企业首先应不断更新经营理念,从自身诚信入手,提高企业信用水平;其次,金融机构要开拓思路,大胆创新融资渠道,加大信贷政策向农业技术创新龙头企业的倾斜力度;再次,金融机构要转变观念,充分考虑农业企业的差异性和特殊性,健全和完善龙头企业担保体系,增强企业抵抗风险的能力;最后,完善借助外来资金研发,产生效益收入分成的机制,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5]。

  特色农业的深度市场化开发和农业现代化离不开农业产业化经营,特色资源要物化成优势资源,先进的技术和广阔的市场空间都是必要的媒介和手段。目前,中西部地区的特色农业开发的主体以中小企业为主体,即使是龙头企业也存在品牌建设滞后的情况,这就要求企业要加强市场创新、品牌塑造,比方获得ISO质量标准体系和QS标准体系的认证,知名商标和原产地证明标志使用的获得,专利发明的申请,这些都需要技术创新的主体去申请,维护自身的利益。

  (三)助推产学研紧密结合,建立农业科技园区

  产学研一体是企业经营、科研机构研究与高等教学三者的统一或融合,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但其主体地位必须与科研机构、高等学校的技术支撑、科学依托紧密结合,才能相得益彰。产学研合作创新能否有机结合在一起,取决于三者正确定位,整合优势资源,通力合作。科研机构拥有农业科技成果、农业科技专家以及先进的农业科技信息网络,高等学校是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基地和农业科技的实验基地,以科研机构和高等学校为依托,就能保证高素质农业科技人才的产出和先进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将知识转化为财富。

  建立农业科技园区是用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发展,农业科技园区是指根据区域优势,结合当地特色农业,以调整农业结构为突破口,以先进适用技术为依托,以政府引导企业和高校等社会力量广泛参与为手段,对区域农业具有较强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农业科技园区具有设施新、技术新、机制新的特点,是农业技术组装集成的载体,建立农业科技园区可以为农业现代化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助推产学研紧密结合。

  参考文献:

  [1]阿尔文·托勒夫:财富的革命[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6(6)

  [2]周远清等: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与西部大开发[J]陕西:西北农林科技林学出版社,2010(5)

  [3]蒋和平: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应走什么道路[J].经济学家,2009(10):58—65

  [4]杨万江:走科技进步型的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J].农村金融研究,2011(9):12—18

  [5]覃海明:横县茉莉花盛开年收7亿元[N]广西日报,2011-01-20,第001版

  作者单位:广西大学商学院

中心动态
资源共享
合作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