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特别推荐
广西省钦州市钦北区工商局倾力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
作者:     来源:中国农民合作社研究网     日期:2013-10-21  浏览:133

  生产规模500多亩,建成蔬菜大棚200亩,水肥一体化灌溉系统、冷库等设施一应俱全,年产无公害蔬菜5000吨,品种近60个,年产值1800多万元,惠及农户112户,每年带动农民增收超过6000元……一连串的数字,见证了钦州市钦北区那蒙镇竹山村无公害蔬菜基地的蓬勃发展。

  走进竹山村,只见稻菽成行,瓜果飘香,钦州市目前规模最大的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正坐落于此。蔬菜生产基地始建于2011年,但真正将其带入发展快车道的,却是2012年才注册成立的钦北区源野人家蔬菜专业合作社。

  尽管起步较晚,但源野人家蔬菜专业合作社起点高、标准严、节奏快,集约化、规模化程度高。

  土地流转和资金筹集,是发展规模化产业遇到的两大难事。合作社成立之初,按照“依法、依规、就近、有偿、自愿组合”的原则,将土地化零为整。在获得流转土地后,农学专业出身的理事长张盛达带领其他5名社员多次往返于各级农科院和蔬菜研究所,邀请专家考察论证,制定总体发展规划,从规划布局到温室建筑,从科学生产到市场营销,从新技术应用到组织管理,各个环节论证周到,规划具体,具有实际操作性。“种植基地——销售——配送——市民”的新型经营模式逐步建立完善。

  为了高效利用土地,合作社采取了“三统一”: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施工,让有限的土地资源实现效益最大化。阳光大棚投资大,村民们家底薄,建棚资金短缺,心存顾虑。社员张盛达率先垫资上百万元为合作社的运转搭架子、铺底子。

  合作社家大业大,资金链较为脆弱,生产经营一度陷入困境。为了扭转这种局面,钦北区工商局主动介入,定期回访,跟踪服务,牵线搭桥,联系农业、财政等部门为源野人家蔬菜专业合作社争取专项资金扶持。有了“底气”的合作社开始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富农效应。

  同时,钦北区工商局在“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模式下,依托合作社党组织,加大农村经纪人培训发展力度。超市、直营店、展销会、农贸市场,都活跃着农村经济人的身影,合作社的社员不再是田里的“泥腿子”。

  如何打通“菜园子”到“菜篮子”的最后一环?钦北区工商局加大帮扶力度,扶持蔬菜专业合作社建立蔬菜直销点,着力解决农民“卖菜难”和居民“买菜贵”的问题。

  今年3月18日,位于钦州市鸿发市场的源野人家无公害蔬菜直销店开门迎客,营业面积250平米,配备先进的蔬菜农药残留速测仪,对销售蔬菜实行严格检测,确保产品质量。营业以来,直销店每日配送销售新鲜蔬菜7000多斤,产品平均销价低于市场价10%,“源野人家”在市民中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跟着特色走,将品牌变优势。钦北区工商局趁热打铁,将农民专业合作社确定为商标战略、合同帮扶等工作开展的重点,积极培植“农”字号地方特色品牌,培育绿色无公害食品和注册涉农商标。“我们要把‘源野人家’打造成金字招牌!”对此,张盛达信心满满,把握十足。

  产品链条更完善,经营渠道更灵活,合作模式更多样,品牌意识更强烈,在应对市场变化的不断探索中,源野人家蔬菜专业合作社的“身子骨”更壮实了。

中心动态
资源共享
合作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