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团队论著
徐旭初等:技术进步、技术效率与合作社生产率增长
作者:扶玉枝、徐旭初     来源:《财贸研究》2013年第6期     日期:2014-01-02  浏览:320

  摘 要:运用 Bootstrap M alm quist指数方法,测算浙江省粮食和一般经济作物类、蔬菜水果类、畜禽水产养殖类等三类营销合作社的全要素生产率(TFP)增长及其分解指数,并探讨其背后的原因。结果显示:2004-2009 年间,三类合作社年均 TFP 增长率分别为 4.34% 、1.95% 和 4.37% ,且在 5% 水平上有意义;技术进步的提高速度呈加快趋势;技术效率表现出下降或增速减缓的趋势;2007 年以来政府的扶持效果主要体现在技术进步上;不同产品类型合作社的 TFP 增长方式存在差异。政府的政策应以提高技术进步和促进落后合作社追赶先进合作社为核心。

  关键词:合作社;技术进步;技术效率;全要素生产率

  一、引言

  农民专业合作社在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收入增长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合作社的发展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合作社是否能够持续发展?政府的努力是否收到了预期的效果?这时,合作社的效率或生产率评价就显得非常必要。长期以来,合作社效率或生产率评价一直是国际农业经济领域的热点。已有文献主要选取粮食、果蔬、园艺、乳制品、禽蛋等某一产品或者多种产品类型的合作社作为具体的考察对象,采用基于前沿理论的参数法﹙Boyle,2004﹚或非参数法﹙Ariyaratne,etal,2000;Galdeano,2008;Singhavara,etal,2012﹚,使用合作社横截面或面板数据,评价其技术、配置、成本等效率或生产率。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使用 DEA 模型或 M alm quist指数方法测量合作社效率或生产率。关于合作社生产率的研究,Ariyaratne 等﹙2006﹚发现,美国合作社生产率增长主要来源于技术进步,而非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变化;Galdeano﹙2008﹚使用西班牙园艺营销合作社 1994-2001 年的数据,研究发现,反映全要素生产率﹙TFP﹚增长的 M alm qiust指数为正,Bootstrap 指数结果具有统计意义,但 TFP 增长主要受技术效率变化和环境的影响,而不是技术进步;Singhavara 等﹙2012﹚使用泰国农业合作社 2006-2010 年的数据,运用 M alm quist指数方法对 TFP 增长进行分解,发现采用新技术﹙技术进步﹚之后,在 2008-2010 年期间,绝大多数合作社的 TFP 得到了提高,但是,在 2007-2010 年期间合作社的技术效率持续下降,主要是由于纯技术效率的降低。

  与国外学术界相比,国内有关合作社效率的研究起步较晚。近年来涌现出一些相关的实证研究,如刘丽霞﹙2008﹚、黄祖辉等﹙2011﹚、扶玉枝和黄祖辉﹙2012﹚、张靖会﹙2012﹚等,但目前为止仍没有关于合作社生产率方面的研究。本文认为,国内研究进展迟缓的原因主要为:首先,在研究对象的选取上,国内研究所涉及的范围较宽,没有针对性,更没有将合作社进行分类,有些学者甚至将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与农民专业合作社放在同一框架下进行研究;其次,在研究方法上,多数文献局限于定性分析,定量研究方法很少考虑偏差结果与统计意义;最后,在数据方面,在市场化进程中发展起来的合作社存在时间较短,目前运行规范的较少,基础数据的获得和可靠性较难实现,尤其是获取时间序列数据的难度更大。

  在一组样本中,效率分数是一个相对值,仅仅反映该样本中效率的分散程度,与其他组别样本的效率值并无可比性﹙科埃利 等,2008﹚。因此,样本的同质性成为测算效率或生产率的前提。在本文中,由于不同业务类型和产品类别的合作社之间存在较大异质性,我们将研究对象聚焦于营销合作社,并根据产品特性将样本合作社作分类研究,以提高研究对象之间的同质性和可比性。严密的效率测量方法是准确评价合作社效率的必要条件,本文采用基于前沿生产函数的非参数 Bootstrap M alm quist方法测算合作社的全要素生产率﹙TFP﹚增长率,并进一步将其分解为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变化,探讨 TFP 增长的来源。与假定所有合作社在技术上都是充分有效的传统生产函数法相比,前沿生产函数法允许合作社技术的无效性存在,因而更接近实际情况。在模型方面,Bootstrap M alm quist方法优于传统的M alm quist模型,前者考虑了估计过程中的随机偏误,并使所估计的结果具有统计意义。本文使用2004-2007 年和 2009 年浙江省 130 家营销合作社的数据。从后文的分析可以看出,样本数据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和有效性,能够克服由于数据原因而导致的测量误差,从而提高估计结果的准确性。

  二、基本概念和模型框架

  (一)生产率、技术进步与技术效率变化

  在经济学上,生产率是指决策单元﹙decision m aking unit,DM U ﹚所生产的产出与所需投入的比值﹙科埃利 等,2008﹚。按照测量范围的不同,生产率可分为单要素生产率﹙PFP﹚和多要素生产率﹙M FP﹚或全要素生产率﹙TFP﹚,前者反映的是产出量与单一﹙多﹚生产要素之间的效率关系,后者指总产出与综合要素投入之间的效率关系。由于某一单要素生产率并不能全面反映生产单位的生产率变化情况,并且如果孤立地考察这部分生产率,将可能对总生产率指标产生误导。因此,经济学者通常采用包括所有生产要素的生产率测量的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变动来分析生产单位的生产率水平和生产率增长。

  本文重点研究营销合作社的全要素生产率﹙TFP﹚增长,即合作社随时间的变化,在效率上的增长效应。但合作社由于决策失误、管理不善、市场不完善、信息不对称等各种导致非效率的因素,难以实现在生产前沿面上生产.这时,就有必要将合作社的 TFP 增长区分为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变化。技术效率衡量的是合作社在既定技术水平和投入规模下,实际产出与生产前沿面上最大产出之间的相对距离,而前沿面的移动是由于技术变化的作用,即在既定投入下技术变化对生产前沿面的外推或内移。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的提高都会促使合作社的 TFP 增长,但一般来说,技术进步反映的是合作社的“增长效应”,技术效率提高体现的是“追赶效应”.两者的作用机理和蕴涵的政策含义不同。

  (二)M alm quist指数

  Farrell﹙1957﹚开创了利用前沿生产函数研究效率问题的先河。其后,Charnes等﹙1978﹚提出利用基于随机前沿函数的数据包络分析法﹙DEA ﹚测算效率。Fre 等 ﹙1992﹚发展了测度生产率变化的M alm quist指数。而 Fre 等﹙1994﹚进一步将 M alm quist生产率指数用于两时期的 TFP 变化分析,并将TFP 变化分解为技术变化和技术效率变化。

  在本文中,把每个样本合作社视为独立的生产决策单元,产出 q 由投入 x 决定,为测量时期 s与时期 t之间的全要素生产率变化,根据 Fre 等﹙1994﹚对 M alm quist指数的定义及分解,有:

 

  

  这样,TFP 增长被分解为两项的乘积。TC 表示合作社在时期 s与时期 t之间生产技术前沿的移动,即技术变化指数;EC 指合作社在两时期技术效率的变化,即技术效率变化指数。Mi指数大于、小于、等于 1 分别表示 TFP 的增长、下降和无变化;TC 和 EC 指数大于、小于、等于 1 分别意味着技术进步、退步、无变化以及技术效率提高、下降、无变化。

  (三)Bootstrap 方法

  Simar﹙1992﹚首先将 Bootstrap 方法运用于非参数前沿模型的效率测量。Bootstrap 的基本思想是通过重复抽样模拟数据生成过程,使由抽样数据构成的伪样本接近真实的样本分布。原始 Bootstrap 方法会生成不一致估计量,因此,采用平滑 Bootstrap 程序解决这一问题﹙Simar and W ilson,1998,1999﹚。根据 Simar和 W ilson﹙1999﹚的 Bootstrap 程序,可以计算 TFP 变化的置信区间,以判断 TFP 变化是否具有统计意义。

 

  

  三、指标选取与数据处理

  (一)指标选取

  本文将主要测算营销合作社的全要素生产率变化,而生产率及其变化测量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是投入产出的指标选取。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Ariyaratne,etal,2000;Galdeano,etal,2006,2008;黄祖辉 等,2011﹚,本文建立营销合作社 TFP 变化的具体投入产出函数模型如下:

 

  

  (二)数据说明与处理

  本文所使用的数据包括 2004-2007 年和 2009 年的浙江省 130 家农业营销合作社。其中:2004-2006 年的数据来源于浙江省农业厅在 2007 年的合作社调查数据,共有 486 个样本;2007 年和 2009 年的数据是浙江省农业厅向全省合作社收集的年度财务数据。由于主要试图发现各合作社的生产率变化情况,2007 年和2009 年的合作社数据需要与2004-2006 年的样本数据一一对接,形成合作社的时间序列数据。除去 486 个样本中在 2004-2007 和 2009 年中的非营销合作社数据、缺失数据和异常数据,共得到 130 家样本合作社数据。

  由于不同农产品生产经营的交易费用与产品类别和特性密切相关﹙黄祖辉 等,2002﹚,经营不同产品类型的合作社具有较大异质性。本文根据黄季等﹙2010﹚的分类方法,将合作社按经营产品划分为粮食和一般经济作物类、蔬菜水果类、畜禽水产养殖类三类。各类合作社数分别为 29、60 和 41 家。假定每类合作社都有自己的最佳前沿,因此在具体分析时,分类型来估计样本合作社的 TFP 增长。在得到各合作社的 TFP 增长指数估计值之后,再将其汇总,进行各种分类比较分析。

  因为本文分析的重点是合作社的 TFP 增长,其反映的是合作社效率随时间的变化,所以首先需要把样本合作社各年的有关变量指标调整为具有可比性的指标,因而需要对价格进行平减。以经过平减后的合作社投入产出变量为基础,形成一个包含以期初为定基的、5 年时期的面板数据。利用这个面板数据,可以得到动态的 TFP 增长的估计值。

  对于投入品等的支出和产出值的平减指数,本文根据浙江省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经过定基指数和上年为基数的价格指数的转换,形成了以“2004 年 = 100”的一套定基价格指数。对于固定资本净值的平减,由于本文只是对当年资本增量进行平减,因此可以直接采用《浙江统计年鉴》提供的当年固定资本投资价格指数。

  四、测算结果及经济分析

  为了研究合作社 TFP 的动态变化,并寻求变化的根源,分别度量以上数据各期的 TFP 增长指数及其分解指数。所考察的主要是粮食和一般经济作物类、蔬菜水果类、畜禽水产养殖类三类合作社2004-2007 年的各年均 TFP 增长,及 2007-2009 年、2004-2006 年和 2004-2009 年各期的年均 TFP增长及其分解②.考察 2004-2006 年和 2007-2009 年两个时期的年均 TFP 增长率及其分解是为了揭示《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实施以来各级政府对合作社的扶持效应。

  (一)全要素生产率(TFP)增长

  表 1 报告了各类合作社在 2004-2009 年期间的年均 TFP 增长情况。总体上看,三类合作社的 TFP均出现增长。在研究期间,粮食和一般经济作物类、蔬菜水果类、畜禽水产养殖类三类合作社的年均TFP 增长率分别为 4.34% 、1.95% 和 4.37% ,并且均在 5% 水平上有意义。

 

  

  从各类合作社TFP增长的时间序列数据来看,除粮食和一般经济作物类合作社在2006-2007年,以及畜禽水产养殖类合作社在2004-2005年和2005-2006年有所下降外,三类合作社在各期的TFP增长率均有提高。但是,除粮食和一般经济作物类合作社2004-2005年的TFP增长率在5%水平上有意义外,三类合作社的TFP增长值均只在2007-2009年期间有意义(详见表2)。这可能与我国2007年实施的合作社法以及其后从中央到地方政府的一系列扶持政策对合作社发展的推动作用有关。

 

  

  

 

  为了探讨政府政策对合作社的生产率增长作用,本文进一步将合作社的TFP增长率分为2004-2006年和2007-2009年两个时期进行比较。由表3知,三类合作社在两时期的年均TFP增长率差异较大。具体而言,粮食和一般经济作物类合作社的年均TFP增长率指数由前期的6.18%下降至后期的5. 19%,且两时期的增长值均在5%水平上有意义。蔬菜水果类和畜禽水产养殖类合作社在两时期的指数变动情况分别由1. 75%上升至2. 47%,以及由1.34%增至10.23%,并且这两类合作社均只是后期的增长值在5%水平上有意义。这就说明,2007年以来的政府政策变动对合作社的TFP增长产生了有意义的影响,但对不同产品类型合作社的影响存在差异。

  另外,由于某类合作社的年均TFP增长指数是由该类各样本合作社TFP增长指数的几何平均值计算而来,TFP增长指数较大的合作社对整体水平的影响较大。为了观察各样本合作社的情况,图1列举了三类合作社的全部样本在2004-2006年和2007-2009年两个时期的年均TFP增长率的分布情况。从图中可以得出:第一,三类合作社大多数样本在两时期的年均TFP均出现了增长(分布图中0值右边的面积大于左边)。第二,在两时期,三类合作社年均TFP增长率为负的合作社数量在后一期明显少于前一期(在分布图的0值左边,后一期的TFP增长率曲线在前一期曲线的右下方)。第三,在TFP增长率为正的合作社中,粮食和一般经济作物类、蔬菜水果类两类合作社大多数样本的增长率在后一期比前一期集中,但增长率较高的合作社数量在后一期少于前一期;畜禽水产养殖类合作社的情况却相反,具有较高年均TFP增长率的合作社数量在后一期多于前一期,而这些具有高增长率的合作社提高了整体的平均增长水平。

 

  

  (二)技术进步

  为了探讨合作社 TFP 增长的来源,需要从 TFP 增长的分解指数﹙技术进步与技术效率变化﹚入手。从技术进步的情况来看:首先,在 2004-2009 年期间,粮食和一般经济作物类、蔬菜水果类、畜禽水产养殖类三类合作社的年均技术进步指数分别为 3.28% 、5.25% 和 0.92% ,且前两类合作社的技术进步指数在 5% 水平上有意义﹙见表 1﹚。

  其次,从表 2 中的时间序列数据可知,总体上,各类合作社技术进步的速度呈加快趋势。在各考察期间,蔬菜水果类合作社的年均技术进步指数均大于零,分别为 4.29% 、2.10% 、6.79% 和 8.35% .粮食和一般经济作物类合作社的年均技术进步在 2004-2005 年出现衰退,其指数为 3.87% ,其余各期指数为正。畜禽水产养殖类合作社的年均技术进步在2004-2005 年和2005-2006 年均出现衰退,其指数分别为 10.03% 和 1.60% ,但2006 年之后各期年均指数增长幅度较大,分别为 6.39% 和 8.22% .只有蔬菜水果类和畜禽水产养殖类合作社在 2007-2009 年的技术进步指数在 5% 水平上有意义,即有意义的技术进步主要体现在 2007 年之后。

  最后,分时期来看,在 2004-2006 年和 2007-2009 年两时期,三类合作社的年均技术进步指数后一期相比前一期明显提高。其中粮食和一般经济作物类合作社从 0.72% 增至 4.08% ,蔬菜水果类合作社从 2.81% 提高到 8.35% ,畜禽水产养殖类合作社的增速最快,从 6.18% 提高至 8.22% ﹙见表 3﹚。三类样本合作社的年均技术进步率变化与各类合作社的整体平均情况基本相同﹙见图 2﹚。

 

  

  那么,合作社技术进步背后真正的驱动力是什么?在很大程度上,合作社技术进步的提高主要依赖于创新。而创新的内涵广泛,既包括技术方面的创新,还包括非技术即组织制度方面的创新。因此,推动合作社技术进步的因素既包括新技能、新工艺、新产品等直接技术创新因素,还包括新的组织结构、新制度等非技术创新因素。本文重点归纳分析以下三大因素:

  第一,合作社与同类合作社,以及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和农户之间的激烈竞争是技术进步的市场压力。随着中国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入,农产品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合作社不但面临与同类合作社的竞争,还需与生产同类产品的农业企业,以及提供同类产品的农户展开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迫使合作社引入新设备、新工艺,加大对技术的投入,以保持或者赢得市场优势。因此,激烈的市场竞争能极大地促进合作社的技术进步。在本文研究的三类合作社中,粮食和一般经济作物类合作社由于所经营农产品的特性,其市场竞争程度低于蔬菜水果类和畜禽水产养殖类合作社,从模型估计结果中可以看到,该类合作社的技术进步指数的增长速度最缓慢。

  第二,组织制度创新是合作社技术进步的内在动力。一是合作社的产权制度创新。如北美地区“新一代合作社”的出现就是传统合作社产权制度创新的结果。在浙江省,主要表现为有些合作社已经不再实行等额持股,而是实行一人一票和按股份投票相结合等。二是合作社的组织机构创新。比如浙江有些合作社通过建立内部直线职能制或事业部制,形成合作社-分社-小组的管理体制,对众多的合作社社员进行分层管理,以提高运营效率。由于数据所限,本文只选择合作社是实行一人一票还是一人一票和按股投票相结合这一指标来检验组织制度创新对合作社技术进步的影响。分别对三类合作社样本的技术进步指数进行两样本 T 检验,结果表明,实行一人一票和按股投票相结合的合作社的技术进步指数显着高于只实行一人一票的合作社。虽然浙江合作社发展进程中的这些制度创新不一定具有普适性,但它可能昭示出一个方向性,并表明合作社制度必须是面向市场的、社员主导的、有竞争力的。因此,合作社的制度创新,尤其是产权制度创新和组织机构创新是合作社技术进步大幅提高的制度因素。

  第三,政府支持是合作社技术进步的外在推力。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在全球经济市场化浪潮中,我国政府将合作社视为经济组织加以扶持,尤其是市场化程度较高的沿海地区,比如浙江,更是致力于合作社市场竞争力的提高,扶持力度不断加强。具体看,自2004 年浙江省首先颁布《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条例》以来,尤其是 2007 年《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实行以后,浙江省除落实中央的各项政策外,还根据实际情况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合作社发展的政策措施,其支持力度大于 2007 年之前。比如为合作社成员开展培训、信息、新技术等服务,对合作社申报项目、开拓市场、引进人才、购置农机具等提供补助,对合作社组织制度创新、产品品牌创新等进行鼓励,等等。2004-2009 年间,各类合作社的年均技术进步指数均大于零,尤其是 2007-2009 年各类合作社的年均技术进步指数分别为 4.08% 、8.35% 和 8.22% ,均高于 2004-2006 年。因此,2004 年以来,尤其是 2007 年后的一系列政策扶持,无疑对合作社技术进步的提高起到了强有力的外部推动作用。

  (三)技术效率变化

  从合作社的技术效率变化来看:首先,在整个考察期间,蔬菜水果类合作社的年均技术效率有所下降,其指数为 3.14% ;粮食和一般经济作物类、畜禽水产养殖类两类合作社的年均技术效率变化指数有所提高﹙分别为 1.03% 和 3.41% ﹚。蔬菜水果类、畜禽水产养殖类两类合作社的技术效率变化指数在 5% 水平上有意义﹙见表 1﹚。

  其次,从时间序列数据来看,根据表 2,各类合作社的技术效率均表现出下降或者加速放缓的趋势。粮食和一般经济作物类、蔬菜水果类、畜禽水产养殖类三类合作社在各期的年均技术效率变化指数分别为10.39% 、0.67% 、7.27% 、1.06% 、2.12% 、0.08% 、2.68% 、5.42和10.14% 、0.39% 、3.09% 、1.86% ,且仅有粮食和一般经济作物类合作社2004-2005 年的技术效率变化指数在5% 水平上有意义。由此可见,三类合作社的技术效率变化趋势不容乐观。

  最后,分时期来看,在 2004-2006 年和 2007-2009 年两个时期,三类合作社的年均技术效率变化指数值在后一期小于前一期。具体来看,虽然粮食和一般经济作物类、畜禽水产养殖类两类合作社的年均技术效率在两时期均有所提高,但提高速度分别由5.42% 下降至1.06% ,由 5.15% 下降为 1.86% .蔬菜水果类合作社在两时期的年均技术效率都下降,且下降幅度增大,由 1.03% 降至 5.42% ﹙见表 3﹚。此外,根据图3 可知,三类合作社的大多数样本情况与整体表现大体一致。

 

  

  如何解释以上结果?其原因是什么呢?

  从技术效率的定义以及平均技术效率变化指数的计算方法可以看出,合作社技术效率的高低取决于两个因素:﹙1﹚前沿技术水平的高低,即衡量基准;﹙2﹚既定约束条件下对现有要素的利用程度,即合作社本身的位置。因此,如果同类合作社创新力度较大,则意味着该类合作社的生产前沿面上移较快,此外,根据图3 可知,三类合作社的大多数样本情况与整体表现大体一致,即技术效率的衡量标准不断提高。假如创新仅仅局限于少数合作社,大多数合作社由于各种约束条件而没能对创新加以很好利用,即多数合作社将远离生产前沿面,那么这类合作社的平均技术效率变化指数就不会很高,甚至为负。相反,如果同类合作社的技术创新、技术进步不是很明显,或者对新技术的普及率比较高,亦或技术效率较低的合作社通过学习生产前沿上的合作社的先进组织形式、管理水平等取得了良好效果,这就意味着大多数合作社产出都接近于生产前沿面或者拉近了与生产前沿面的距离,则该类合作社的平均技术效率变化指数将比较高。因此,技术效率变化指数大于零表明该类合作社产生了“追赶效应”,小于零说明该类合作社之间的差距在拉大。

  从平均技术效率变化来看,蔬菜水果类合作社下降很快,而粮食和一般经济作物类、畜禽水产养殖类这两类合作社有所上升,但上升速度减缓。结合前文对技术进步指数的分析,对蔬菜水果类合作社的平均技术效率水平下降很快的解释是:一方面,从浙江省乃至全国范围合作社的发展情况来看,蔬菜水果类合作社的数量大于粮食和一般经济作物类,大量同类合作社的涌现意味着单个合作社面临越来越激烈的竞争,竞争压力促使蔬菜水果类合作社提高其生产前沿水平;另一方面,目前合作社的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多数蔬菜水果类合作社由于管理、信息、技术等方面的原因约束了对要素的有效利用,从而拉大了合作社之间的技术效率差距,使得平均技术效率水平下降。粮食和一般经济作物类合作社的市场竞争程度低于另外两类合作社,较弱的竞争压力无助于技术进步,反而使得技术效率水平较高。而畜禽水产类合作社的平均技术效率水平之所以有所提高,原因之一在于该类合作社对新技术的普及成本低于蔬菜水果类合作社。

  (四)TFP 增长与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变化的关系

  为了严格考察各类合作社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TFP﹚与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变化的关系,首先分析各类合作社的总体情况。根据模型估计结果以及前文的分析可知,2004-2009 年间,粮食和一般经济作物类、蔬菜水果类这两类合作社的年均 TFP 的提高主要是由技术进步所引起,而畜禽水产养殖类合作社主要是技术效率的提高。分 2004-2006 年和 2007-2009 年两个时期考察,结果有所不同,粮食和一般经济作物类、畜禽水产养殖类合作社的年均TFP增长因素在前一期是技术效率,后一期为技术进步,蔬菜水果类合作社在两时期均是技术进步。这说明技术进步对各类合作社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07年以来己经成为合作社TFP增长的主要推力。同时,这也表明政府政策产生了‘增长效应“。

  接下来考察各类合作社各样本的情况。图4列举了三类合作社样本分别在2004-2006年、2007-2009年和2004-2009年的年均TFP增长((M)、技术进步(T C)和技术效率变化((E C)指数的分布。根据图4,在考察各期,TFP增长指数较高的合作社的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变化指数均较大;反之则相反;多数合作社的TFP增长指数位于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指数之间,并且更多的是技术进步指数位于技术效率指数之上,在 2007—2009 年表现最为明显。各类合作社的样本分布能反映同类合作社的总体情况。

 

 

  

 

  

  进一步,对各类样本合作社的年均 TFP 增长、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变化指数进行相关性分析①.结果发现,除粮食与一般经济作物类合作社在 2004-2009 年各期,畜禽水产养殖类合作社在 2006-2007年和 2007-2009 年的年均 TFP 增长指数与技术进步指数的相关系数略大于技术效率变化指数外﹙相关系数均在 0.5 以上﹚,三类合作社各期的年均 TFP 增长指数与技术效率变化指数的相关系数均大于技术进步指数。

  以上结果说明,考察期间,合作社的 TFP 增长不仅受到技术进步的强有力推动,而且与技术效率的变化密切相关。换言之,合作社的 TFP 增长是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共同作用的结果,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提高是 TFP 较快增长的两个发动机。

  但是,在考察期,各类合作社的 TFP 增长存在一个显着的特征:当技术进步有力地推动 TFP 增长时,总会遇到技术效率下降或者提高减慢对 TFP 增长的不利影响,少有二者同步提高的情况。在相关性分析中也发现,多数情况下技术进步指数与技术效率变化指数负相关。这种现象说明,技术进步存在“适宜性”,当各种创新推动合作社生产前沿向前扩张时,如果不同合作社在创新和对创新的利用上差距过大,也会降低整体的 TFP 增长。从某种意义上说,合作社现存的技术效率上的差距可以成为未来合作社 TFP 提高的潜在动力。

  五、结论和政策含义

  本文采用 Bootstrap M alm quist指数方法,测算了 2004-2009 年浙江省粮食和一般经济作物类、蔬菜水果类、畜禽水产养殖类等三类营销合作社的 TFP 增长及其分解指数,并进一步探讨了其背后的原因。得出如下主要结论:﹙1﹚2004-2009 年期间,三类合作社的年均 TFP 增长率分别为 4.34% 、1.95%和 4.37% ,且在 5% 水平上有意义;﹙2﹚技术进步的提高速度呈加快趋势,主要驱动力是市场竞争压力、组织制度创新和政府支持;﹙3﹚技术效率表现出下降或者增速放缓的趋势;﹙4﹚2007 年以来政府对合作社的扶持效果主要体现在技术进步上,但技术进步在推动合作社生产率提高的同时也加剧了合作社之间的技术效率差距;﹙5﹚不同产品类型合作社的 TFP 增长方式存在差异,主要体现在 2004-2006 年间,粮食和一般经济作物类、畜禽水产养殖类合作社的年均 TFP 增长主要是由于技术效率的提高,而蔬菜水果类合作社则是由于技术进步。同时,这也说明将合作社按产品分类、在时间上分期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基于上述结论,本文认为,政府对合作社的扶持政策应以提高技术进步和促进落后合作社追赶先进合作社为核心。具体而言:一方面,进一步深化改革,完善市场机制,提高农产品的市场化程度,加强市场竞争;同时,鼓励各种创新,尤其是组织制度层面的创新,以加快合作社的技术进步速度。另一方面,重视技术创新、组织创新的推广和扩散速度,当前尤其紧迫的是,要为效率较低合作社的经营管理者提供向效率较高的同类合作社学习相关经验的平台与机会,以缩短同类合作社之间的效率差距。此外,在一定条件下,通过优胜劣汰来提高合作社的 TFP 也并不是完全不可行。

中心动态
资源共享
合作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