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著作推荐
我国农村合作社的制度供给问题研究
作者:杨雅如     来源:亚马逊-当当网2014-08-11     日期:2014-08-11  浏览:1012

 

 

  

 

  编辑推荐

  《我国农村合作社的制度供给问题研究》的附录收录了作者关于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和资金互助社的提案和相关部门的答复意见以及部分调研报告。


  作者简介

  杨雅如,1970年5月出生,经济学博士,九三学社社员。现为河北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兼任青岛农业大学合作社学院窖座教授,西南大学中国乡村建设学院特邀研究员,中国工合国际委员会委员,北京农合之家咨询中心顾问等。长期从事农村问题的研究,尤其是致力于农村合作经济的研究。近年来,发表文章近30篇,主持或作为主研人的各类课题近20项。


  目录

  第1章导言

  1.1研究动机

  1.2 资料来源

  1.3 国内外合作社研究综述

  1.3.1 国外合作社研究综述

  1.3.2 国内合作社研究综述

  1.4本书的主要内容

  第2章核心概念的设定

  2.1 小农和小农经济

  2.2小农村社制

  2.3合作社

  第3章我国的合作社思想评析

  3.1 民生主义的合作社思想

  3.2合作社会主义的合作社思想

  3.3社会主义的合作社思想

  第4章我国农村合作社制度供给的前提条件分析

  4.1 正式制度的约束——小农经济

  4.2 非正式制度的约束——村社文化

  第5章我国农村合作社制度供给的历史研究

  5.1 强制性制度供给引致的制度失灵分析

  5.1.1 国民政府供给的农村合作社制度分析

  5.1.2初级社——高级社——人民公社的制度失灵分析

  5.2混合型制度供给的成功

  5.2.1 乡村建设派的农村合作社制度的成功实验

  5.2.2 互助组——初级社的混合型制度供给的正效应分析

  第6章我国农村合作社制度供给的内在根据和路径选择

  6.1 我国农村合作社制度供给的内在根据

  6.2我国农村合作社制度供给的路径选择

  第7章我国农村合作社制度供给的实现条件和现实困难

  7.1 我国农村合作社制度供给的特点

  7.2我国农村合作社制度供给的实现条件

  7.2.1我国农村合作社需求动因分析

  7.2.2我国农村合作社制度供给的实现条件

  7.3我国农村合作社制度供给的现实困难

  第8章我国农村合作社制度供给瓶颈的突破

  8.1 维权组织转型型农村合作社

  8.2学习+资金互助型农村合作社

  8.3 消费积累+医疗合作+社会服务型合作社

  8.4联合购销+深加工企业+股权信贷+农业保险型合作社

  ……

  第9章我国农村合作社制度供给中资本作用的实证研究

  第10章我国农村合作社制度供给的外部条件调整

  第11章结论及后续研究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文摘

  版权页:

 

  

  1.经济基础薄弱。第一,农村合作社是农业生产专业化、集约化、市场化水平不断提高的产物,只有农户专业化生产达到一定的程度,农民才可能会有足够的动力来组织合作社。我国人地关系高度紧张以及土地的“均分制”造成土地的零细化经营,造成一方面农户所需生产资料有限,另一方面农户所生产农产品不仅数量少,而且难以形成专业化生产,不仅如此,土地面积的狭小使得农户只有靠兼业收入才能维持温饱,“拐杖逻辑”在很多农村地区仍在演绎,由此造成农户和市场的交换数量和交换范围有限,这样一来组织合作社所获得的利益不足以弥补合作社的制度成本,从而缺乏建立合作社的经济基础。第二,农村资本短缺。这不仅是由农户的生产剩余少造成的,更主要的是农村资本的流失更加加剧了农村资本的短缺。由于我国建国以来实行的“赶超战略”是以牺牲农民为代价的,通过对农民经济剩余的超额索取完成了最初的工业化,由此造成了农村发展的停滞,加之保护农民利益的合作金融组织的实质上的商业化,使得农村资金流到城市逐利,超额索取加之由此造成的农村资金的流失加剧了农村资金的短缺。据统计,改革开放前的1950—1978年,农业资金年均净流出额约为155亿元;整个80年代这一数字急升为每年约1400亿元;虽然90年代中后期资金净流出量开始呈逐年递减之势,但是,1990—1998年,这一数字每年仍高达1500亿元。不仅如此,近些年来,随着农业银行退出农村市场和农村信用社的商业化改革,农民和农村合作社融资更加困难,基本靠农民自筹。

  2.工商业资本的强势压力。目前我国城市已经处于工业化的中后期,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工商业资本在资金数量、技术、信息、销售网络、国家政策支持等方面都占有绝对优势。


可购买网址:

点击当当网购买 点击亚马逊购买

中心动态
资源共享
合作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