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三农透视
张宏斌:浅析农村金融供给与需求的错位
作者:     来源:中国农民合作社研究网     日期:2015-05-14  浏览:116

  长期以来,针对“三农”及小微的贷款难问题备受关注,“贷款难、贷款贵”已经严重困扰着我国农业及农村的发展。近日,笔者走访了粤北欠发达地区,调研并充分感受到上述问题的存在,且对于相关问题深层次的原因做了如下探究与分析。

  总体来说,农村金融的供给相对于需求来说是不充分的,这种不充分表现在“量”的不充分和“质”的不充分。所谓“量”的不充分主要表现在农村金融机构针对“三农”的总体的信贷投放不够,而且,在县域的商业银行可谓参差不齐。一般情况是,信用社针对“三农”的信贷投放所占的比例较高,而诸如邮储、农行、工行等金融机构充当的角色基本上是“抽水机”,这个现象在欠发达地区尤其明显,有的县域金融机构的存贷比竟然都低于10%,而部分信用社的存贷比接近“红线”,总体信贷投放量严重不均衡。

  从供给方“质”的不充分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结构性的问题,另一方面是时序性的问题。结构性问题主要表现在针对“三农”金融支持存在“垒大户”的问题,缺乏针对小微企业、专业合作社以及农户需求的信贷产品及服务;时序性的问题表现在,由于农业的特殊性,诸多资产难于确权,往往在“三农”主体创业初期,提供不了抵押物,也就获得不了贷款支持,而当其发展较好的时候,银行的贷款又在追着跑,金融机构充当的不是“雪中送炭”的角色,其更乐于“锦上添花”。

  与此同时,供给方与需求方存在着较为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此类问题一般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信用评估问题。笔者走访粤北期间,发现针对需求方的信用调查手段传统、落后,一笔5万元的信用贷款的发放还要当地具有公务员身份的人签字担保,而这5万元对于要投入几十万元,甚至上百万元的农业生产者来说,简直就是“杯水车薪”。人民银行在做征信的工作,信用社也在做信用环境建设,可是,大部分信贷的发放还是要“抵押”。甚至已经在全国推广开来的林权抵押贷款,在部分欠发达地区还没有落实。

  其二,相关政策得不到有效落实,仍存在行政“不作为”的现象。国家为了鼓励发展“三农”经济,出台了诸多的惠农政策,但是部分政策很难落实到真正有需求的生产主体上。一方面,惠农政策存在被“锁进”柜子里的问题,很多农户并不知情;另一方面,受惠对象的评估程序繁琐,财政兑付缓慢,落实程序冗长。

  此外,农村金融的供给方在产品及服务上缺乏创新,信贷服务还缺乏公开化、透明化,工作推进趋于保守。除了银行类金融机构的信贷投放问题,还有诸如保险、担保等金融主体缺失,直接融资渠道匮乏等因素影响着县域“三农”经济的发展。

  从市场角度来看,供给与需求是一对相伴而生的因素。就目前需求方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其一,农业生产的总体水平偏低,由于农业本身的脆弱性,其风险偏高。这是供给方最为担心的部分,笔者此次在调研中,与农户和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座谈时,充分感受到上述问题的严重性。一些农户和合作社生产方式传统,生产水平不高。或者是从事高风险的养殖业(如小规模的养猪合作社),或者是缺乏科学规划,流转了不少土地,前期投入了设备设施,但是缺乏后续发展资金和能力。

  其二,各自为政,单打独斗,缺乏协同及规模化生产能力。中小规模的农业生产主体大量存在,合作社从3至5名社员到几百人同时存在,关键是从事的生产内容又是雷同的。这样的情况下,中小规模的生产主体将很难有发展空间。只有走融合及协作的道路,才能在市场中占据主动权。

  其三,资源闲置、浪费严重,不能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一些地区,公路、铁路已经修到家门口了,但还是抱着“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思想,无休止地攫取宝贵的自然资源,对于自然资源的保护及利用远远不够。笔者此次在调研过程中,发现在部分地区发展“小水电”的结果是,本来可以用于长期发展的旅游资源,因为没有认真保护,一段很好的水资源被切割成多个小水电项目,最终的结果是水源枯竭。当然,以当地著名的“石头”为主要发展方向的结果是,绵延10几公里的公路两侧都是从山里挖出的大石头待价而沽。试想,且不说这种涸泽而渔的采挖方式对于自然环境的破坏,就说石头总有被挖完的时候,挖完了怎么办呢?

  毋庸置疑,中国的农业总体水平在世界范围内处于较低的水平,这就对于农村金融的供给方和需求方都提出了较为严峻的挑战。日前,马云先生又和福建省政府签署了一个全面的战略协议,“互联网+”将在福建的土地上落地发展。马云解决的是平台、渠道和交易问题,但是,农业生产水平的提升,农村金融服务能力的改善是要脚踏实地地去做。实体经济的发展受到来自互联网的推动,但是实体经济的内在驱动力缺乏,即使有了很好的平台和渠道,也很难从根本上改观。也就是说,如果想改变农村金融供给与需求的错位问题,需要两方共同完善自身,让自己更加强大起来,政府及监管机构要鼓励和促进两方的发展,给予更有利的发展空间,这才是农村金融良性发展的必经之路。

中心动态
资源共享
合作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