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经国务院同意,农业部、国家发改委等8部门共同印发《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5-2030年)》(以下简称《规划》),这是今后一个时期指导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为推动《规划》落实,近日,农业部在京召开农业可持续发展座谈会,与会专家就量化目标、发展节水农业等提出具体建议,浙江、青海两省分别介绍了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和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经验做法,农业部、国家发改委、科技部、财政部、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水利部和国家林业局等8部门相关司局负责人分别介绍了下一步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工作打算。
本版摘编与会人员发言,整理成为“部委行动”、“专家观点”和“地方探索”,以飨读者。——编者
一、部委行动
农业部:转方式调结构奠定基础
去年以来,农业部在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加强农业资源保护、全力编制《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5-2030年)》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推动农业生态修复等方面重点发力,为今后一个时期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工作奠定基础。
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方面,年初,农业部印发《关于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结构的指导意见》,目前正起草《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意见》,两个《意见》将是今后一个时期指导各地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文件。此外,农业部今年拟在三北地区试点粮改饲,在东北地区试点粮豆轮作,探索农业结构调整的办法和机制。
加强农业资源保护方面,在全面部署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基础之上,重点抓落实,切实落到地块;推动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重点推进东北黑土地保护和重金属污染耕地治理,控制耕地酸化、盐渍化,大力推广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种植绿肥、深松整地等技术措施;切实保护好农作物种质资源。
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方面,现已启动到2020年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出台了《关于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意见》,结合测土配方施肥、农膜回收利用、畜禽养殖粪污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秸秆综合利用、农业清洁生产等相关项目的实施,稳步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 推动农业生态修复方面,继续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积极推动禁牧休牧轮牧,落实好禁牧减畜措施;积极开展生态循环农业试点,摸经验,趟路子。
国家发改委:以重大工程建设为强力保障
《规划》是未来一个时期农业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性文件,推进落实是一项系统工程。国家发改委着力从以下三方面落实《规划》:
一是夯实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国家发改委将继续加大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投入力度,把规划确定的800个产粮大县打造为粮食生产功能区;大力发展棉花、糖料、油料、天然橡胶等大宗农产品生产。进一步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积极推进生猪、奶牛产能调整,加快牛羊肉生产发展。不断加强农业种业支撑,推进国家级育制种基地建设,加大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力度。
二是加大生态保护与建设力度。实施好退牧还草等重大草原生态保护建设工程,提高草原可持续发展能力;研究启动实施牧区草原防灾减灾工程,不断提高草原防灾减灾能力。全面落实《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提升生态环境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支撑能力。
三是实施好农业环境突出问题治理规划。加大投入,整合资金,全面落实《农业环境突出问题治理总体规划(2014-2018年)》提出的耕地重金属污染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地表水过度开发和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退耕还湿、农牧交错带已垦草原治理、东北黑土地保护等七大工程。
科技部:针对瓶颈开展全产业链研究
《规划》对全面指导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进一步落实《规划》有关部署,科技部将按照科技计划管理改革统一部署做好科技支撑农业可持续发展工作。
一是进一步加大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相关科技工作的支持力度。从农业可持续发展、解决制约农林生态安全的关键科技问题出发,进一步加大相关科技工作的支持力度。
二是组织实施一批农业可持续发展重点专项。拟在2016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设立“农业面源污染和重金属污染农田综合防治与修复”等重点专项,面向制约农业生产持续发展的瓶颈问题开展全产业链研究,力争在相关技术上取得突破,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提供科技支撑。
财政部:加大财政力度确保落实
《规划》对我国今后一段时期开展农业工作做出了全面系统的谋划。财政部将多措并举推动重大政策和重点工程项目实施。
一是提高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粮食等农产品有效供给。开展农业“三项补贴”改革试点,鼓励地方开展粮食适度规模经营和耕地地力保护。通过农田水利建设转型升级、南水北调工程建设,支持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农民合作社创新试点、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试点、现代农业示范,支持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机制创新。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打造优势特色产业完整链条。支持农业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和有效供给。
二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夯实农业可持续发展基础。通过支持重金属污染耕地治理、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保护性耕作、科学使用配方肥、畜禽粪污等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和旱作农业技术推广,全面启动农林业休养生息政策。通过推进草原生态保护、林业生态建设和水利生态建设,进一步巩固强化农林生态环境。
三是统筹利用两个市场,拓宽农业可持续发展空间。通过税收优惠和财政政策等渠道,支持企业“走出去”。通过建立“中国海外农业投资开发基金”,引导带动农业“走出去”。
国土资源部:好规划守住好耕地
《规划》是确保我国粮食安全、确保我国农业资源永续利用的重要抓手。围绕《规划》目标,国土资源部将主要开展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调整完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进一步执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以二次调查数据为基础,结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评估结果,对各地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目标进行调整,统筹安排各业各类用地,科学划定永久基本农田红线、生态红线和城市开发边界。
二是编制“十三五”全国土地整治规划。遵循保护优先、城乡统筹、依法依规、民主决策的原则,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为首要目标,大力推进农用地整治和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以促进新农村建设和新型城镇化为基本导向,大力推进城乡散乱、闲置、抵消建设用地整治利用;以改善生态环境为根本要求,大力推进废弃、污染、退化土地复垦治理。
三是强化耕地数量和质量占补平衡。监督各地严格执行以补定占、先补后占规定,引导建设不占或少占耕地。土地治理补充耕地要先评定等级再验收。对建设项目耕地占补平衡严格把关,坚决纠正占优补劣问题。全面实施耕作层剥离再利用制度。统筹规划、整合资金,大力推进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
四是有序推进退耕还林还草工作。按照《新一轮退耕还林总体方案》,有序推进全国25度以上非基本农田耕地的退耕还林还草工作。在明确严重沙化耕地退耕还林还草控制范围后,有序推进该项工作。
环保部:法规制度护航农村生态环境
环保部着力抓好以下五方面,推动规划任务落地和目标完成。
一是加强法规制度建设。加快《土壤污染防治法》立法进程,联合农业部等有关部门制定《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管理办法》,研究制定化肥、农药、农膜等农用化学投入品使用环境影响评估方法。
二是推动深入实施《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联合有关部门出台推动条例贯彻落实的意见,推动各省尽快确定养殖场和小区的规模标准,尽快划定禁养区,推动有关部门尽快出台有利于有机肥生产使用的、不低于化肥的扶持政策。
三是继续推进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利用好中央财政今年已安排的60亿元资金,重点支持南水北调工程水源地及其输水沿线和其他重要饮用水水源地周边村庄的环境综合整治,重点治理村庄的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和畜禽养殖污染。
四是持续开展农村生态文明示范建设。深入开展生态村镇创建活动,推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在全国已有4590多个国家级生态乡镇基础上打造升级版。
五是不断强化环境执法监管。尽快制定农业污染监测标准和规范,完善监测网络,将农业源污染状况纳入日常监测范畴,持续开展针对农村地区工矿企业、规模化畜禽养殖等的执法监管,提高农业污染监管水平。
水利部:加快提升农田水利建设
农田水利是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中之重,水利部将采取以下措施,加快扭转农田水利建设滞后和管理薄弱的局面。
一是进一步提高农业用水效率。加快实施东北节水增粮、西北节水增效、华北节水压采、南方节水减排等区域规模化高效节水灌溉行动,建立农业节水倒逼和奖惩激励约束机制,积极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
二是进一步夯实农田水利基础。到2020年,基本完成大型灌区、重点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任务,在水土资源条件具备地区建设一批现代灌区。以县级农田水利建设规划为依托,统筹推进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和管理。广泛调动社会各方力量持之以恒地开展冬春水利兴修。
三是加强创新小型农田水利管理体制机制。总结推广全国100个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和创新运行管护机制试点经验和模式,加快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落实管护责任主体和经费。加快完善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立健全乡镇(流域)水利站、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和专业服务队伍,推进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推广农田水利物业化管理。
四是切实加强监督管理与绩效考核。逐级建立完善规划统筹协调议事机制,强化县级农田水利建设规划对项目和资金的统筹整合作用。大力推行农田水利项目竞争立项、社会公示、受益主体参与、信息公开通报等制度。将农田水利建设与管理纳入地方各级政府考核范围。
国家林业局:为可持续发展筑一道防护林
《规划》涉及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等各方面内容,林业部将重点开展五方面工作。
一是开展退耕还林并加快开发木本粮油建设。对符合退耕条件的25度以上坡耕地、沙化严重耕地、石漠化严重耕地和15度以上重要水源地耕地实行退耕造林。新一期的退耕还林工程,在退耕的基础上,配合开展木本粮油等经济林建设。
二是加强农田防护林建设。以全国粮食主产省和粮食主产区为重点建设区域,逐步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平原农田防护林体系,提高平原农区体系综合功能。
三是加强湿地保护和治理。通过扩大耕地周边湿地面积,修复退化湿地,发挥湿地生态系统的净化、调蓄、补充地下水、防灾减灾等生态功效,使农田周边水污染得到治理,土壤盐碱化、沙化、水土流失等得到抑制和改善。
四是开展防沙治沙和石漠化防治。通过保护现有植被,合理调配生态用水,宜林则林、宜灌则灌、宜草则草,固定流动和半流动沙丘,坚持乔、灌、草结合,坚持防风治沙措施与节水技术的结合,提高防沙治沙效果。
五是配合开展重金属污染防治。对重金属严重超标耕地,通过利用超累积植物和耐性植物来修复受污染的土壤,在矿山和耕地间及严重污染和中度污染地间建立防护隔离带。
二、专家观点
复合经营应成为常态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李文华
《规划》不仅把生态问题、环境问题、资源问题和生产问题都摆到了非常重要的地位考虑,而且是综合考虑这些问题的,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在一定的历史阶段里,我们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到了粮食增产上,解决了粮食安全问题,但是在农业可持续发展方面欠了一些旧账,这是个必然的过程。
当前,要贯彻落实《规划》,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一要因地制宜、分类经营、分区管理。不同地区的社会经济条件不同,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有自己的特点,要创新理念,对不同地区分类经营、分区管理。在我国当前的复杂环境下,复合经营和复合生态系统应成为一种常态。二要对全球气候变化早做准备。有研究表明,受气候变化影响,我国主要粮食产量到2030年有可能减少30%以上,对这种未来的不确定性,应有所准备。三要注重对技术的应用。构建相应的技术体系,注重生产过程中的技术支撑,让技术发挥更大作用;另外,还要挖掘并动态地保护好农业文化遗产。四要在生态建设上坚持实事求是。要认识到生态建设的难度,一方面不要把目标定得太高,另一方面也要有一些可以量化的监测指标。
要大力支持农业节水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水利水电科学院水资源所研究员王浩
我国农业取得的进步有目共睹,粮食安全对国家稳定做出巨大贡献。我国粮食安全标准要比邻国高很多,一是保证95%的自给率,二是以人均430公斤粮食做保障线。
从水的角度看,要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水资源用量不能再缩减了,同时国家应加大农业节水政策支持力度。一是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水少就要节水,一方面节水要靠经济机制,要有适当高的水价;另一方面又要缩减农民负担,缩小城乡差距,这就要中央和省级财政加大支持力度。二是创新节水机制。河北的“一提一补”做法值得借鉴,按方收费,按亩返还,谁多浇水谁赔钱,谁少浇水谁赚钱。建议联合乡农技推广站、乡水利站推广该做法。三是进一步扩大节水灌溉面积。北方耕地面积占全国的64%,但水资源只占19%,应加大补贴比例发展北方节水灌溉技术,推广喷灌、滴灌、微灌、水肥药一体化等精准灌溉、智能灌溉方法。海河流域建议深耕深松,变灌溉为雨养。
给生态农业足够的地位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吴文良
《规划》是一个纲领性的、战略性的、导向性的整体方案,要实现《规划》目标,我有以下几个建议。一是建议各省、市、县结合地方实际制定相应的规划;二是做大生态循环农业这篇大文章,可以借鉴国外相关经验,引进人才和技术,在大规模、高水平甚至整建制示范区平台上来做;三是要树立“大粮食”、“大安全”的概念,挖掘云贵川山区生态农业潜力;四是要更加重视发展设施农业,这可能是我国中长期发展中的战略性产业;五是要加大生态补偿力度,给生态农业以足够的地位。
三、地方探索
浙江发展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在试点省平台上做文章
浙江人多地少,传统农业发展方式难以为继。近年来,浙江省以现代生态循环农业试点省建设为主平台,强化生态理念,完善法律政策,狠抓污染防治,突出资源利用,注重典型示范,加快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成效显著。
浙江的主要做法有以下五点:一是抓生态自觉,始终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2013年,浙江省委作出“五水共治”的决策部署,把农业水环境治理作为其中的重要内容;去年,浙江被划定为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试点省,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二是抓机制建设,强化可持续发展制度保障。颁布、制定多项法规规章和政策意见,编制规划并成立实体运行的治水办(生态办),实行治水、治气、治土壤联动推进。三是标本兼治,打好面源污染治理攻坚战。根据环境承载能力重新划定了畜禽养殖禁养区和限养区,制定并落实化肥和农药减量增效实施方案,探索农业投入品废弃包装物回收处置,加快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和禁止秸秆露天焚烧,牵头制定农业“两区”土壤污染防治三年行动计划。四是抓示范带动,优化产业生态布局。在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布局发展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目前已基本形成“主体小循环、园区中循环、县域大循环”的示范带动格局。五是抓集约循环,培育农业生态产业。以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为重点,着力实现农业生态产业培育、农民持续增收、资源高效利用的叠加效应。
青海发展草地畜牧业:以合作社为切入点
青海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近年来,青海以组建生态畜牧业合作社为切入点,建立草畜平衡机制为手段,成功摸索出一条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之路。
一是培育壮大经营主体。以村为单位组建生态畜牧业合作社,财政上支持合作社创建和示范工作、支持大学生村官、农技人员领办合作社。二是创新经营机制。整合草场、牲畜等资源要素,按牲畜种类组群放牧,按畜群划区轮牧,同时推进合作社管理精细化。三是注重技术集成。以合作社为载体,加强科技创新、技术集成与推广应用,推进牲畜统一配种、集中防疫等社会化服务。四是整合资金投入。坚持生态文明、饲草产业、游牧民定居、草原生态补奖、生态畜牧业建设“五位一体”,统筹安排项目资金。五是发展循环经济。提高农牧交错带弃耕地撂荒地利用率,扩大饲草种植规模,大力发展舍饲半舍饲养殖和肉牛肉羊标准化规模养殖。六是完善补奖机制。开展了草原生态保护补奖资金与保护责任、保护效果挂钩试点,在全国率先建立了草原生态保护补奖绩效考核管理机制。七是打造有机品牌。建设生态有机牧场、支持企业开展有机畜产品加工冷藏、打造有机品牌。八是强化转产引导。引导牧民进城务工,组织牧民发展农畜产品初级加工、民族工艺品加工、特色文化旅游等二、三产业。
-
“中国农村改革40年:农民合作社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暨第六届“中国合作经济中青年学者工作坊”在杭州顺利召开08-23
-
中心主任徐旭初教授带队赴山东调研07-27
-
值得推荐阅读的农民合作社研究论著(2007-2016)07-23
-
2017年值得推荐阅读的农民合作社研究论著07-23
-
“中国农村改革40年:农民合作社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暨第六届“中国合作经济中青年学者工作坊”会议通知【更新】04-03
-
中国农民合作组织研究中心主任徐旭初教授带队赴晋调研08-06
-
第五届“中国合作社经济中青年学者工作坊”在山东泰安顺利召开07-27
-
第五届“中国合作经济中青年学者工作坊”会议通知07-08
-
中心主办“合作社法律修订专题研讨会”在陕西顺利召开11-30
-
中心主办“合作社法律修订专题研讨会”在陕西顺利召开11-30
-
2015年最值得推荐阅读的中国农民合作社研究论著07-27
-
徐旭初教授为苏州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辅导员培训班授课07-08
-
黄祖辉教授等撰写的决策报告获中央领导重要批示07-02
-
黄祖辉教授做客宿州大讲堂 阐述创新型农业现代化先行区发展路径06-20
-
浙江大学中国农民合作组织研究中心(CCFC)设立浙江分中心06-20
-
农民专业合作社申办流程及相关材料08-05
-
徐旭初:烟农专业合作社发展的若干问题02-01
-
马文杰:农民合作社解析12-09
-
沈卫彬:农业合作社生产标准控制与质量分级12-17
-
国际合作社联盟:“合作社十年(2011-2020)蓝图”计划草案[英文]11-05
-
美国农业部:合作社是什么?以及成员、理事、经理和雇员的角色10-12
-
Baqui Khalily: Capacity Building for Cooperatives08-22
-
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写参考大纲08-09
-
王景新:中国乡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趋势、问题与政策07-28
-
范金旺: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管理07-20
-
Gall & Schroder: Agricultural Producer Cooperatives as Strategic Alliances07-12
-
霍学喜:农民专业合作社功能及服务模式06-22
-
农业部:首批6663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联系方式06-12
-
王征兵: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思路与对策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