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三农透视
一亩田研究院:《农业部关于开展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推进行动的意见》解读
作者:     来源:中国农民合作社研究网     日期:2015-08-30  浏览:155

  8月17日农机机械化管理司发布了《农业部关于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推进行动的意见》,文章很长,给各位看官简单梳理下:

  1. 为啥要推进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

  意见:“与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相比,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仍存在诸多短板,亟待解决。我国城镇化进程和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日益加快,农业资源偏紧和生态环境约束因素日益加剧,农产品的生产成本“地板”和市场价格“天花板”挤压矛盾日益凸显。加快推进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有利于充分发挥农业机械集成技术、节本增效、推动规模经营的重要作用,有利于提升农业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有利于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翻译:“人力太贵了,用机械降成本提效率。”

  解读:由于工业化发展带动整体人力成本提升,再加上原先种地的劳力多数出去打工,人力是农业生产的稀缺资源,农夫身价上涨,农产品的劳动成本与米国比实在是伤不起,有数据为证。所以虽说是粮食连增,可成本也是连增,效益逐年下降的走势“根本停不下来”,机械化之路势在必行。  

数据来源:农业部农机化司统计

  2. 我国农作物生产机械化到哪一步了?

  意见:“ 《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实施以来,在购机补贴等中央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的有力推动下,在广大农民对机械化作业的旺盛需求拉动下,我国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持续快速发展,开创了全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黄金十年”。但与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相比,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仍存在诸多“短板”,亟待解决。

  从作物上看,虽然小麦生产基本实现了耕种收机械化,但其它作物的综合机械化水平仍然偏低;从环节上看,虽然耕整地环节机械化水平较高,但部分作物的播种、植保、收获、烘干、秸秆处理等环节机械化水平仍然滞后;从区域上看,虽然东北、华北等地区装备水平和农机作业水平较高,但其他地区相对落后。”

  翻译:“机械化在攀升,但覆盖不均。”

     解读:在这里用图表展示下:  

数据来源:农业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编《全国农业机械化统计年报》

附:综合机械化水平=耕整地机械化水平x40%+播种机械化水平x30%+收获机械化水平x30%

  过去的“黄金十年”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总体在攀升,但增速已经放缓,说明机械发展到了由量向量、质共进提高的阶段,是啃一啃阻碍机械化覆盖的硬骨头的时候了,哪些薄弱环节需要机械化来改造?一是品种上不均,二是环节不均,还有就是区域不均,这些不均就是亟待改造的“短板”。品种上小麦最高,其他都有很大的提高空间,环节上烘干等加工环节严重不足。  

数据来源:农业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编《全国农业机械化统计年报》  

数据来源:农业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编《全国农业机械化统计年报》

  3. 《意见》中提到的“全程机械化”包含哪些环节?“主要农作物”有哪些?

  意见:“定位九大作物种类:以水稻、玉米、小麦、马铃薯、棉花、油菜、花生、大豆、甘蔗等主要农作物为重点。

  聚焦六个生产环节:以提高耕整地、种植、植保、收获、烘干、秸秆处理等主要环节机械化水平为重点。”

  明确两个主攻方向:一是提升主要粮食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重点是巩固提高深松整地、精量播种、水稻机械化育(插)秧、玉米机收、马铃薯机收、大豆机收等环节机械化作业水平,解决高效植保、烘干、秸秆处理等薄弱环节的机械应用难题;二是突破主要经济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瓶颈”,重点是示范推广棉花机采、油菜机播和机收、花生机播和机收、甘蔗机种和机收等关键环节的农机化技术。”

  解读:现在的农机政策逐渐倾向关键环节机具,逐渐由粮食作物向经济作物倾斜。

  这里提到的“全程化”即农产品生产的环节中,包含产前种子处理,产中的整地、种植、植保、收获,以及产后的加工处理环节。其中产前产中关系到产品产量和质量,产后的加工如烘干利于粮食的储存与安全,同时有助于改进口感,是实现附加值的重要途径。这里提到的“瓶颈”一方面是经济作物种植的规模限制,导致不同地块种植时间、模式等差异化,无法统一进行机械化操作,另一方面经济作物的复杂特殊,对机械适应性要求较高,适宜的机械价格相对较高,即时加上补贴对于农户来说也是天价。

  4. 如何推进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

  意见:“四项重点工作:强化农机购置补贴等政策的导向作用,全面提升全程机械化生产的装备水平;发展农机社会化服务,培育壮大全程机械化的生产主体;创建农机化示范区(县),探索形成区域化的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加强农机化基础建设,努力改善全程机械化的发展条件。 到2020年,力争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8%以上,其中三大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均达到80%以上”

  解读:虽说这个方向势不可挡,从中央到地方上都在贯彻执行,但真正达到目标还是困难重重的。

  首先,我国城市化进程需要很长一段过程,碎片化的耕种模式短时间内无法改变,而规模化无疑是机械化的基石。其次,我国耕地面积中有很大比例的山地、丘陵等,对机械的适应性要求较高,基于我国目前的工业基础距离生产出高质量价格合适的配套农机还有距离,国外高精尖的价格又难以承受,因此机械化需要农业与工业并进。最后,国家政策的扶持引导下,国内的农机推广虽有了提高,但农机制造企业往往盯着补贴里的名录,即使不错的机械也难以推广,多数农机企业还是无法断政策的奶,在有些品类上有严重的产能过剩现象,农机制造业近几年一定会重新洗牌,一些盲目的农机中小企业可能会没有生存空间。

  总结:推动我国农业机械化不在农业本身,而是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一手带动城市化,转移农业人口,农业生产适度规模化;一手提高农机制造工艺,开发适宜国情的新技术。

中心动态
资源共享
合作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