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团队论著
徐旭初:谈谈合作社的真假:合作化、产业化和社会化
作者:徐旭初     来源:中国农民合作社2015年第12期     日期:2015-12-25  浏览:831

 

  今天,我们从一个新的角度——农业组织化角度——来看所谓合作社真假问题。

  我们常常讲农业组织化。实际上,农业组织化至少包括农业的合作化、产业化和社会化等三方面。

  什么是合作化?合作化实际上就是农民通过集体行动(如集中买卖、集体谈判等),来扩大规模、降低成本。规模经济是合作社建立和发展的基本动因之一。规模经济反映了平均成本和单位成本随产量增长而减小的趋势。而且,有一个或许让人们难以接受的事实:传统型合作社更多地是通过扩大规模、降低成本来省钱,或者说通过省钱来赚钱的,而不是直接赚钱的。

  什么是产业化?产业化就是纵向一体化,是通过延长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来将以往由别人控制的环节自己做,别人赚取的利润自己赚。显然,合作社如若要直接赚钱(而不通过省钱来赚钱),就要搞产业化。当然,规范的合作社是将通过“外部产业化”行为赚取的利润合理、公平地分配给社员,而不是几个人;而不规范的合作社则更可能是将赚取的利润归几个人所有了,这样他们就在合作社形成了“内部产业化”关系(即几个人赚大多数社员钱的市场化关系)。所以,合作社是否规范并不必然与产业化有关,但产业化却容易产生合作社不规范问题。

  什么是社会化?社会化就是将一些自己不适合做、不合算做的农业生产环节外包给别人做,自己花钱图省事省力。当然,别人提供社会化服务也是要有规模经济的,否则也赚不到钱。长期以来,一直有一种似是而非的说法,即合作社是一种社会化服务组织。这种说法起码不准确,因为如果合作社为社员服务,那是自我服务,不是社会化服务;如果合作社为非社员服务,也要看它究竟是为这些非社员农民提供了什么:如果提供的是销售,那是产业化关系;如果提供的是某些产中服务(如植保、机耕等),那就是社会化服务。

  这样,我们就明白了!譬如一个水果合作社,他们社员一起采购种苗、化肥、薄膜等,一起去销售、议价、平摊运费,甚至一起建冷库搞储运、做错季销售,这些都是合作化;而他们如果采购机器设备,试图榨果汁、销售果汁,这些就是产业化经营了;再如果他们将储运外包给其他人做(因为这样更合算些),这些就是别人为他们提供社会化服务。再譬如,农机合作社是社会化服务组织吗?应该说,农机合作社如果为社员提供(成本价或微利的)机耕服务,就是合作化,就是自我服务;如果为非社员提供市场价的机耕服务,那就是社会化服务。

  这样,我们或许能够更通透地看待众多所谓真假合作社现象了:中国许许多多的合作社因为同时包含了合作化、产业化和社会化的功能内容,所以,他们就不怎么“规范”!通常地,他们较多地在农业投入品采购方面是合作化,大家一起采购种苗、化肥、农药等,打折,便宜;而在农产品销售方面,常常表现为内部产业化行为,即大多数生产者社员将农产品不是委托给“能人社员”去卖,而是直接卖给了这些“能人社员”,这时他们是产业化关系;当然,他们还可能将自己的一些生产环节外包给其他社会化服务组织,或者他们承包一些别人的生产环节,这样他们就是社会化关系。

  至于为什么中国合作社不能同时规范地包含合作化、产业化和社会化的功能内容,这又要归结于以前我们曾经谈过的农民异质性、供应链压力、政府强势引导以及社区文化传统等基础性因素了。但无论如何,我们不能因为一些合作社更多地发挥了(内部)产业化、(外部)社会化功能,就简单地斥之为“假合作社”,因为其实他们大多是有着或多或少的合作化功能的。

中心动态
资源共享
合作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