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三农透视
李长安:从“互联网+”方向推进农村普惠金融
作者:     来源:中国农民合作社研究网     日期:2016-01-18  浏览:100

  1月15日,国务院正式发布《2016至2020年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提出到2020年,建立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适应的普惠金融服务和保障体系,特别是要让小微企业、农民、城镇低收入人群等及时获取价格合理、便捷安全的金融服务。 

  在很多人看来,推行普惠金融,只是为了给农民提供更为便捷的金融服务,但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李长安却认为,大力发展普惠金融,其实是要从体制机制上解决“钱怎么留在农村”的问题。

  李长安:所谓普惠金融,就是能够有效、全方位地为社会所有阶层和群体提供服务的金融体系,主要任务是让农户、贫困人群及小微企业,及时有效地获取价格合理、便捷安全的金融服务。农村普惠金融,即能为农村广大居民提供低成本、高效率、现代化的金融服务的体系和方式。规定银行贷款一定比例用于三农和国家重点支持领域,在一些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有类似的政策、法规。在我国,农村地区是金融体系最为薄弱的地方,尽管也有农信社、农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分布,但农民贷款难、贷款贵的问题始终未能解决,大银行嫌贫爱富的状况依然没有改变。因此,大力发展普惠金融,就是要从体制机制上解决“钱怎么留在农村”的问题。

  现如今,在农村推行普惠金融还有哪些阻碍?未来农村金融服务应该向什么方向发展呢?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李长安认为,当前,在农村加快推进普惠金融的基础设施建设是当务之急,而未来农村金融可以向“互联网+”的方向推进。

  李长安:构建多层次、广覆盖、有差异的普惠金融服务体系,需要充分调动发挥传统和新型、大型和小型、线上和线下金融组织机构的积极性、能动性,引导各类型机构和组织结合自身特点,找准市场定位,为农户提供多种多样的金融服务。当前的重点工作就是要加快推进普惠金融的基础设施建设,尽快完善征信体系、支付体系,大力发挥互联网+金融的优势,大力发展网上支付、手机支付等服务。此外,还需加强农村地区的金融风险意识教育,树立正确的金融观念,使普惠金融更好地服务于广大农户。

中心动态
资源共享
合作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