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三农透视
新三农:一个农大学生眼里的美国、日本、中国农业破解之道
作者:     来源:中国农民合作社研究网     日期:2016-02-01  浏览:288

  前不久,中央一号文件出台,明确指出“十三五”发展计划,农业工作重点从产业到乡村六大方面进行规划和改革,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加速转变,中国农业即将呈现出新的局面。笔者拟通过中国农业与美国、日本农业对比,探索中国特色农业发展模式。

  1、美国-规模农场

  美国农业大都以家庭规模经营农场为主,土地资源丰富,土地流转自由,为规模经营提供了充分保障。特别是在美国大陆,在大田农产品生产上,如玉米、谷物等,其经营规模都是以上千英亩为单位进行的。规化模经营特点,也体现在美国农业生产过程中的高度机械化、现代化管理。

  以此基础,如何科学整套管理现代化农场成为人们主要关心问题,“精准农业”在美国逐渐展开。如Farmers Edge是精准农业领域的一家公司,专门通过田间变量实施技术、卫星成像和气候监控等为农民提供优化作物投入、提高产量、减少环境影响等服务。美国的农业巨头们也纷纷向精准农业伸向橄榄枝,在GPS、农田信息采集系统、农田遥感监测系统、农田地理信息系统、农业专家系统、智能化农机具系统、环境监测系统、系统集成、网络化管理系统和培训系统中大做文章。

  2、日本-农业协同组织

  日本是典型的人多地少的国家,人均耕地约0.57亩。条约制约了日本不能像美国澳洲这些国家一样建立大规模的农场,但日本也实现了农业的高度现代化。日本农业的推广体系主要是依托称为农业协同组织(以下简称“农协”)的组织,该组织在国家和都道府县两级政府的主导下、以国家和都道府的科研机构提供的技术支持为依托,结合农业委员会、农企等民间组织,由农业推广人员对农业从业人员进行指导和教育,包括生产、经营、生活各个方面。

  农协从生产指导、经济事业、营农指导、信用事业到销售渠道各个环节为农民提供服务,具有区域性特征,即地方农协指导当地农民生产。农协是日本农业机械化发展进程的催化剂,其组成和推广模式值得同样以小农经济的中国思考和借鉴。

  3、中国-互联网农业

  中国农业属于小农经济,人口多,耕地面积少,地域性差距大,也造成了中国农村贫富差距较大等一系列问题。

  结合中国农业特点既不适合美国大规模农场式精细化管理,也没有形成类似日本农协统一服务农民需求体系。中国农业真正需要解决地域性差异所带来问题。长期以来,贫困地区由于地理位置、交通条件等因素限制,农产品销售渠道单一、多囿于本地市场,带来农民脱贫致富出路少、产品销售价格偏低、产业开发收效甚微等一系列问题。“电商扶贫”让贫困地区的农民,农产品可直接对接城市市场,大幅减少流通过程的中间环节,增加农民收入;对城市居民,农产品中间渠道减少,流通成本降低,终端消费者能以更低的价格购买到农产品。这种农村电商从“地头直达餐桌”的模式,也为城市居民提供了更多消费选择,促进了私人定制式的个性化消费。

  如今“互联网+农业”兴起,农业互联网企业如后春笋般崛起,蓄势待发。然而,也有一些企业没有充分了解所处农业环节真正的市场需求去解决,导致了资源不对等一系列问题,并没有真正深入中国农业与农民需求。只有真正深入农业现状去解决问题,自下而上,才能真正“接地气”。

中心动态
资源共享
合作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