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三农透视
万宝瑞:中国农业竞争力的今生今世
作者:     来源:中国农民合作社研究网     日期:2016-02-29  浏览:197

  我国加入WTO后,关税保护和调控手段严重不足,再加上自由贸易区的建设步伐不断加快,以及农业发展进入高成本阶段,我国农业竞争力呈现出四大变化:

  由劳动力和区位竞争优势,转变为农业竞争力整体性下降

  近年来,我国劳动力成本每年上涨10%左右,而劳动生产率并未同步提升,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出口竞争力趋弱,如畜禽类产品,2014年国内畜产品的贸易逆差达153.3亿美元,同比增长了18%。 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农业投入品价格不断攀升,也增加了农业生产成本,加上水资源的过度透支以及土地面源污染,生态因素以及食品安全等成为制约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此外,农业科技对农业产业发展驱动力也在减弱,农村金融制度和保险制度很不健全,这些因素共同导致我国农业竞争力的整体性下降。

  由部分农产品存在内外价差,向多种农产品内外价差转变

  农产品价差不断扩大的根本原因是生产成本的差距,2013年国内大豆每亩生产成本625.9元,美国大豆每亩生产成本476.6元。目前国内企业从生产到加工、销售的全产业链已失去了调控的主动权。棉花也在步大豆的后尘,2013年国内棉花每亩生产成本2177.5元,美国棉花每亩生产成本717.2元。2014年棉花进口量266.9万吨,国内产量617.8万吨,进口量占国内产量的比重为43.2%。另外食糖和植物油国内生产成本均高于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等国。由于国内外存在较大的价差,国外玉米和玉米替代品(大麦、高粱、木薯、酒糟等)大量进口,使国内玉米成了结构性过剩品种,造成国家储备膨胀。过高的玉米价格使加工业利润空间受到严重挤压,畜牧业生产受到严重影响。2015年国内玉米价格下跌,农民收入大幅减少。如何处理好粮农增收和降低加工业的生产成本是当前政策要把握的关键。 加入WTO以来,我国农产品进口持续快速增长,年均增长超过20%,进口额每3年翻一番。近3年我国大宗农产品进口中相当部分不是因为国内短缺,而是受内外价差所驱动,从而造成“国货入库、洋货入市”、“边进口、边积压”的现象。据专家预测,今后5年,受美元加息主导,大宗农产品国际市场价格会进一步走低,粮食内外价差幅度将超过65%的配额外关税水平,届时粮食配额外进口将成为现实。

  由WTO低关税配额制,逐渐转变为自由贸易零关税制

  我国加入WTO农产品平均关税仅15.3%,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4。而发展中国家平均关税都在30%以上,欧盟农产品平均关税为22.8%,日本为41.8%。最高关税我国仅为65%,而美国欧盟都在400%以上,日本为1706%。目前我国已签署12个自贸区。自贸区的建设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战略意义,但对农业发展提出了严峻挑战。如中澳自由贸易协定约定,澳大利亚牛肉在10年减税过渡期后,平均税率将由目前的15.5%降为零,牛乳、乳粉等乳制品在5到12年减税过渡期后,平均税率将由现在的12.3%降为零。还有羊毛、橙子、葡萄酒、海产品等最终都将实现零关税。中国—东盟自贸区建立后,目前90%以上商品已经零关税,东盟价格低廉的热带水果已经充斥了国内市场。

  由传统的初级产品向多元、优质和安全的产品转变

  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推进,社会上对农产品和食品的需求,不再停留在传统的初级产品,而多元化、优质化和安全的农产品和食品备受青睐。由于国内农业和食品加工业还不够发达,一时难以满足居民消费结构升级需求,消费者对于进口食品需求不断增长,国外农产品和食品逐渐占领国内市场已成为发展趋势。特别是国内农产品和食品质量安全事件屡有发生,消费者信心脆弱,进口的农产品和食品备受消费者欢迎。例如,乳制品进口量连续五年增长20%以上,进口的乳制品占国内乳制品消费量的1/3。据统计,近10年间,我国进口食品年均增长率达17.6%。目前,我国农业竞争力突出表现在农产品出口竞争力的“两强一弱”:劳动密集型产品竞争力强、特色农产品竞争力强、土地密集型产品竞争力弱。还突出表现在农产品质量标准、产后流通、加工、营销等全过程各环节竞争力偏弱。

  (作者系农业部原常务副部长)

中心动态
资源共享
合作名录